相關連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4 ...
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請都讓他自己做
昨日在捷運上,看到一個孩子大聲罵他媽媽:「都是你,你沒有陪我做功課,害我習題漏掉一題沒有做,今天被老師罰,都是你害的!」那個媽媽低頭連聲說對不起,像個小媳婦。我好驚訝,做功課不是自己的責任嗎?怎麼變成媽媽的事,自己漏做還敢怪媽媽?更奇怪的是這媽媽怎麼不生氣,反而唯唯諾諾的認錯?
坐在我旁邊的朋友正好是位國小老師,我悄聲問他:「這是怎麼回事? 孩子敢跟媽媽這樣講話,要造反了嗎?」他嘆氣說:「現在父母寵孩子,是名符其實的孝子,下班回家沒得休息,得先看孩子的功課。我們以前沒有聯絡簿,現在有聯絡簿要父母簽名,好的是,父母知道孩子在學校的情形,但相對的,也把一部分孩子的責任轉嫁到父母身上,變成要替他看功課了。
至於孩子說話的方式,比這個更糟的還有呢! 你問的倫理道德課早就沒有了,現在改為素養,還要考,表示教育部已經看到它的重要,所以要考,只是不知道它對品德教育的作用有多大」。
我深入去了解了素養後,發現素養所強調的「知識、態度與能力」,在倫理道德層面上,其實就是我們平日教孩子怎麼過日子(生活的能力),怎麼待人接物(態度),怎麼讀書(知識)的方式。這種內隱行為的養成需要從小開始,因為它的機制是模仿。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榜樣,透過潛移默化,孩子自然形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恰當的待人接物禮儀。
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古人說「養不教,父之過」,《顏氏家訓》也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使為則為,使止則止」,這些行為必須從小教才會形成習慣,成為第二本性。
最近高希均教授在《遠見雜誌》中提出六個自立,其中第一項便是自己的功課自己做(其餘的五項是:自己的工作自己找,自己的幸福自己建,自己的舞台自己創,自己的晚年自己顧,自己的善終自己定),孩子的責任是完成功課,父母只是在旁陪伴和解惑而已。
其實一個人成不成材就是看他能不能承擔責任。功課很好、能力很強的人如果遇到事就推委、不敢承擔責任,是沒有人敢用的。自己的功課自己做便是承擔責任的一種,請父母放手,凡是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都要讓他自己做。現在很多社會的亂象,如台鐵普悠瑪事件、東南水泥雙鐵斷電事件,都是施工者沒有責任感的後果。
最近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IMH)一個長期的大腦發育掃描研究發現這一代年輕人愈來愈晚成熟,男生到二十五歲,女生二十三歲。大家在尋找原因時,我在想,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少子化的關係,父母太寶貝孩子,捨不得讓他長大,不讓他去承擔任何事,使他的大腦因缺乏經驗而晚成熟了呢?
文章出處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