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洪蘭:孩子的功課得讓他自己做!一個人成不成材,主要是看他能不能承擔責任。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前幾天和一群媽媽朋友聚餐,一位媽媽笑著說:「我其實不是很會當媽媽,但每天還是硬著頭皮演出『好媽媽』的樣子。」   那句話像打開了壓力閥,其他媽媽們也紛紛點頭苦笑。 我們努力讓孩子快樂、讓自己情緒穩定、讓家庭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卻總覺得「好像還不夠好」。   這份自我懷疑,說穿了,是一種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乖文化」在作祟。   在家庭、在學校、在職場,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乖──聽話、懂事、不惹事──而成為媽媽後,「乖」變成另一種樣貌的壓力:妳要溫柔但堅強,隨和但能幹,不可以生氣,也不能太自我。     乖,是我們無形的監牢 這些年在教育現場與親子講座中,常聽到家長說:「我家小孩很乖。」 但仔細一問,乖是什麼?是會唸書、聽話、不頂嘴?還是不吵不鬧、不造成麻煩?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乖」其實代表的是——要照著大人期待的樣子活。 久而久之,不只孩子,連我們大人也被這種期待綁架,變成「要做對的事」的機器,不容許出錯,也不敢表現脆弱。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長大了、成為父母,心中還是有個聲音在問: 「我這樣夠不夠好?」 「我是不是還不夠努力?」 這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活在一個需要你一直乖下去的社會。     父母卡在矛盾裡,孩子也跟著窒息 社會學者藍佩嘉指出,現代教養的困境可以歸納為四大矛盾,讓我們既想改變,又不敢放手:   1️⃣ 想擺脫上一代,卻又不得不依賴他們   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時常常告訴自己:「我不要像我爸媽那樣對我孩子。」但真正開始帶小孩後,卻常常發現自己一轉身,就複製了爸媽那一套。 尤其是在需要長輩幫忙接送、照顧時,更容易陷入「口頭反對,但實際依賴」的窘境。上一代的價值觀不一定錯,但衝突就在於我們無法完全照搬,也無法全然放下。   2️⃣ 想孩子快樂,卻怕他跟不上進度   我們希望孩子在愛與自由中長大,不要再被逼著補習、比名次、學才藝。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了兩種語言、三種樂器,還拿全校前五名時,心裡又開始擔心:「我是不是害孩子輸在起跑點?」   這種矛盾在中產家庭中尤為明顯。因為越有資源的家庭,越能看見不同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也越知道社會競爭的現實殘酷。孩子的快樂,常常被大人焦慮地算進了升學策略裡。   3️⃣ 付出越多,越感覺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個讓家長背負所有的社會──孩子功課不好,是不是家長沒管?情緒不穩,是不是家長太常生氣? 家長不是做得不夠,而是被社會放在「必須無懈可擊」的位置。   4️⃣ 爸爸想參與,卻被結構推開   許多爸爸不是不想陪伴,而是現實讓他們難以踏入育兒場域——工時長、壓力大、社會從一開始就沒真的讓爸爸進來育兒的空間。 而媽媽,只好默默撿起所有遺漏的責任。       怎麼教孩子,其實也藏著我們怎麼對待自己   想教出快樂、健康、有自信的孩子,首先得從我們自己開始練習做這幾件事:   ✅ 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家長,才能教出不害怕失敗的孩子。 ✅ 表達情緒也沒關係:家長不是聖人,情緒穩定不是「永遠沒脾氣」,而是願意覺察與修復。 ✅ 多說孩子做得對的事:比起一味糾正,肯定孩子努力過的每一步,才能累積他做決定的勇氣。 ✅ 關注孩子的內在,而非表現:不是考幾分,而是他有沒有投入、享受學習的過程。 ✅ 做榜樣,而不是完美人設:你真誠面對生活的樣子,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最後,記得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每個爸媽—— 孩子不需要我們做到100分,他們只需要一個願意愛、願意學習、願意一起變好的父母。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不是家長不夠好,是這個社會太會要——當我們活成別人眼中的「乖」》 2025-04-16 2026-04-16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4-16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相關連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4 ...

功課很好、能力很強的人如果遇到事就推委、不敢承擔責任,是沒有人敢用的。

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請都讓他自己做

昨日在捷運上,看到一個孩子大聲罵他媽媽:「都是你,你沒有陪我做功課,害我習題漏掉一題沒有做,今天被老師罰,都是你害的!」那個媽媽低頭連聲說對不起,像個小媳婦。我好驚訝,做功課不是自己的責任嗎?怎麼變成媽媽的事,自己漏做還敢怪媽媽?更奇怪的是這媽媽怎麼不生氣,反而唯唯諾諾的認錯?

坐在我旁邊的朋友正好是位國小老師,我悄聲問他:「這是怎麼回事? 孩子敢跟媽媽這樣講話,要造反了嗎?」他嘆氣說:「現在父母寵孩子,是名符其實的孝子,下班回家沒得休息,得先看孩子的功課。我們以前沒有聯絡簿,現在有聯絡簿要父母簽名,好的是,父母知道孩子在學校的情形,但相對的,也把一部分孩子的責任轉嫁到父母身上,變成要替他看功課了。

至於孩子說話的方式,比這個更糟的還有呢! 你問的倫理道德課早就沒有了,現在改為素養,還要考,表示教育部已經看到它的重要,所以要考,只是不知道它對品德教育的作用有多大」。

我深入去了解了素養後,發現素養所強調的「知識、態度與能力」,在倫理道德層面上,其實就是我們平日教孩子怎麼過日子(生活的能力),怎麼待人接物(態度),怎麼讀書(知識)的方式。這種內隱行為的養成需要從小開始,因為它的機制是模仿。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榜樣,透過潛移默化,孩子自然形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恰當的待人接物禮儀。

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古人說「養不教,父之過」,《顏氏家訓》也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使為則為,使止則止」,這些行為必須從小教才會形成習慣,成為第二本性。

最近高希均教授在《遠見雜誌》中提出六個自立,其中第一項便是自己的功課自己做(其餘的五項是:自己的工作自己找,自己的幸福自己建,自己的舞台自己創,自己的晚年自己顧,自己的善終自己定),孩子的責任是完成功課,父母只是在旁陪伴和解惑而已。

其實一個人成不成材就是看他能不能承擔責任。功課很好、能力很強的人如果遇到事就推委、不敢承擔責任,是沒有人敢用的。自己的功課自己做便是承擔責任的一種,請父母放手,凡是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都要讓他自己做現在很多社會的亂象,如台鐵普悠瑪事件、東南水泥雙鐵斷電事件,都是施工者沒有責任感的後果。

最近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IMH)一個長期的大腦發育掃描研究發現這一代年輕人愈來愈晚成熟,男生到二十五歲,女生二十三歲。大家在尋找原因時,我在想,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少子化的關係,父母太寶貝孩子,捨不得讓他長大,不讓他去承擔任何事,使他的大腦因缺乏經驗而晚成熟了呢?


文章出處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476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