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國三的孩子: 我不是讀書機器,我是人,我知道要用功讀書,請給我放鬆的空間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前幾天和一群媽媽朋友聚餐,一位媽媽笑著說:「我其實不是很會當媽媽,但每天還是硬著頭皮演出『好媽媽』的樣子。」   那句話像打開了壓力閥,其他媽媽們也紛紛點頭苦笑。 我們努力讓孩子快樂、讓自己情緒穩定、讓家庭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卻總覺得「好像還不夠好」。   這份自我懷疑,說穿了,是一種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乖文化」在作祟。   在家庭、在學校、在職場,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乖──聽話、懂事、不惹事──而成為媽媽後,「乖」變成另一種樣貌的壓力:妳要溫柔但堅強,隨和但能幹,不可以生氣,也不能太自我。     乖,是我們無形的監牢 這些年在教育現場與親子講座中,常聽到家長說:「我家小孩很乖。」 但仔細一問,乖是什麼?是會唸書、聽話、不頂嘴?還是不吵不鬧、不造成麻煩?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乖」其實代表的是——要照著大人期待的樣子活。 久而久之,不只孩子,連我們大人也被這種期待綁架,變成「要做對的事」的機器,不容許出錯,也不敢表現脆弱。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長大了、成為父母,心中還是有個聲音在問: 「我這樣夠不夠好?」 「我是不是還不夠努力?」 這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活在一個需要你一直乖下去的社會。     父母卡在矛盾裡,孩子也跟著窒息 社會學者藍佩嘉指出,現代教養的困境可以歸納為四大矛盾,讓我們既想改變,又不敢放手:   1️⃣ 想擺脫上一代,卻又不得不依賴他們   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時常常告訴自己:「我不要像我爸媽那樣對我孩子。」但真正開始帶小孩後,卻常常發現自己一轉身,就複製了爸媽那一套。 尤其是在需要長輩幫忙接送、照顧時,更容易陷入「口頭反對,但實際依賴」的窘境。上一代的價值觀不一定錯,但衝突就在於我們無法完全照搬,也無法全然放下。   2️⃣ 想孩子快樂,卻怕他跟不上進度   我們希望孩子在愛與自由中長大,不要再被逼著補習、比名次、學才藝。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了兩種語言、三種樂器,還拿全校前五名時,心裡又開始擔心:「我是不是害孩子輸在起跑點?」   這種矛盾在中產家庭中尤為明顯。因為越有資源的家庭,越能看見不同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也越知道社會競爭的現實殘酷。孩子的快樂,常常被大人焦慮地算進了升學策略裡。   3️⃣ 付出越多,越感覺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個讓家長背負所有的社會──孩子功課不好,是不是家長沒管?情緒不穩,是不是家長太常生氣? 家長不是做得不夠,而是被社會放在「必須無懈可擊」的位置。   4️⃣ 爸爸想參與,卻被結構推開   許多爸爸不是不想陪伴,而是現實讓他們難以踏入育兒場域——工時長、壓力大、社會從一開始就沒真的讓爸爸進來育兒的空間。 而媽媽,只好默默撿起所有遺漏的責任。       怎麼教孩子,其實也藏著我們怎麼對待自己   想教出快樂、健康、有自信的孩子,首先得從我們自己開始練習做這幾件事:   ✅ 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家長,才能教出不害怕失敗的孩子。 ✅ 表達情緒也沒關係:家長不是聖人,情緒穩定不是「永遠沒脾氣」,而是願意覺察與修復。 ✅ 多說孩子做得對的事:比起一味糾正,肯定孩子努力過的每一步,才能累積他做決定的勇氣。 ✅ 關注孩子的內在,而非表現:不是考幾分,而是他有沒有投入、享受學習的過程。 ✅ 做榜樣,而不是完美人設:你真誠面對生活的樣子,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最後,記得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每個爸媽—— 孩子不需要我們做到100分,他們只需要一個願意愛、願意學習、願意一起變好的父母。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不是家長不夠好,是這個社會太會要——當我們活成別人眼中的「乖」》 2025-04-16 2026-04-16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4-16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相關連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68 ...

----
▌ 國中會考後
▌ 孩子的人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 
仍需要父母的陪伴
▌ 父母親對孩子最大的助益
▌ 就是努力照顧好自己的身心
▌ 以能在往後的日子繼續能好好陪伴孩子
----
----

我不是讀書機器,我還是個人
----
國三的女孩說著:「我跟爸爸、媽媽說我和同學的事,他們每次都回說:『這些事等到會考後再來處理,現在先好好讀書,要會考了』。女孩繼續說著:「問題是,我就是會在意,就是會因為這樣心情不好,甚至讀不下書」。

女孩以更激動的語氣說著:「然後,因為心情不好,讀不下書,我就躲進我最喜歡的畫畫裡,然後,他們看到我在畫圖,接著又說:『你是想放掉會考,是不是?這麼混?』
----

女孩說著說著,滴下眼淚:「我不是讀書機器,我還是人,我知道要用功讀書,但我還是會心情不好」。

這是位模擬考成績落點在第一志願,功課優異的孩子;也是許多人口中「很穩妥的考生」。而這位「很穩妥的考生」則因為懷疑自己有憂鬰症前來晤談。
----
---- 

我發現自己笑不出來

學業優秀的學生,在大考前崩潰痛哭的孩子已經遇過幾次。有一次是位男孩,突然找我,「老師,我可以找您說說話嗎?」,然後整節課在輔導室就是不斷的哭,沒有停過,就好像從來沒有哭過,所有的淚水一次流盡。男孩子說著:「我看到同學在笑,我發現自己笑不出來,愈來愈跟同學格格不入,我覺得壓力很大。」

而一樣也是功課名列前茅的女孩難過的說:「本來有跟一小群同學很要好,會一起上廁所、一起去找老師、一起去操場上體育課。但我後來發現,這樣子只要有一個人忘了帶東西就得一大群人再回教室,等來等去、走來走去,很浪費時間。我就自己漸漸的不跟好朋友走在一起,但是我又覺得自己一個人很孤單」。話才剛落,接著又說:「昨天晚上,我刷題,結果發現錯很多,竟然錯了5題,而且是不該錯的,我又很擔心如果會考時這樣,我不是完蛋了,就睡不著了」

本來這些孩子都是在國一、國二功課好甚至人緣好的孩子,但到了國三,隨著會考的日子愈來愈近,加上這些幾乎是「父母眼中、師長眼中」也是「自己認為」必須「考上第一志願」,「非第一志願不讀、沒有退路的孩子」。

「退一步海闊天空」的人生道理在會考前,不是「父母的選項」,卻是「孩子的需要」。
----
----

弓弦繃得太緊,也是會斷裂的

就像有些孩子生活過度鬆散,可能需要一些提醒與規範,以能上緊發條,善用時間。而這些孩子,恰恰相反,反而是「生活過度緊繃」,就像弓弦的道理,雖然弓弦拉得愈緊愈有威力,但弓弦拉太緊則可能會斷裂。

然而,弓弦如何讓自己放鬆?就像人無法抓著自己的領子提起自己一般,即使孩子功課優異、思考敏捷,但此時的孩子,在有限的時間、步步逼近的大考日子、逝去的友情及嚴苛的期待,不斷在焦慮、控訴中循環;如果此時此刻父母又少了一些理解體諒或是誤解,甚至再更多的要求與苛責,孩子只會更緊繃,或許,還未上戰場,弓弦已經疲乏或斷裂。

 ----

4秘訣,讓弓弦鬆緊剛剛好,以最好的姿態上戰場

或許,父母可以這樣幫助孩子,讓過度緊繃的孩子,能夠適度調整,以能以美好的狀態上考場。

 ----

1.停止加深孩子的焦慮─把焦慮當作是所有考生的正常情緒

有時,看見大考的孩子一丁點的情緒不穩定或是偶爾睡不好,可能過度放大其影響性─「睡不好,這樣會輸別人,怎麼辦?」。然一旦有這樣的想法,反而又形成另個焦慮。然而,父母的焦慮是會傳染給孩子的,因此,父母必須先接受「孩子有時無法正常作息、有時睡不好、吃不下甚至不想讀書」等各種焦慮煩躁的情形都是正常的。在現實生活中,極少人能在準備考試的過程,沒有任何一點的情緒與浪費時間,百分之百全力以赴。 

 ----

2.停止病態化─不要以專家自居為孩子診斷,如憂鬰症

網路上的憂鬰量表非常多,而且如果仔細發現,其實蠻容易「落入憂鬰區」,畢竟,人大部份是在心情不佳的時侯,才會去做這些量表或去幫情緒狀況不好的他人評估。但是疾病仍得仰賴專業的醫療評估,父母應避免自以為醫療專家,並且任意以病名去解讀孩子的行為,這樣很可能會讓孩子本來正常的情緒起伏病態化為「憂鬰症狀」。如果覺得孩子有身心狀況的醫療需要,直接找專業醫療,才能得到有效的幫助,也減少不必要的揣測,徒增困擾。

 ----

3.生命自會找到出口─父母要做的,不要堵住出口

這類學業優異的孩子,也常能自主思考,甚至只要好好探詢,孩子通常都能說出如何能讓自己放鬆,孩子可能會回答:「減少補習」、「睡晚一些」、「彈鋼琴、烤餅乾、畫圖」等看似減少讀書時間又得耗費很多時間的事。

父母親要做的事就是「全盤接受」而且「歡欣答應」即可。只要記得,生命自會找到出口,緊繃的孩子知道自己做什麼會比較放鬆,父母只要不堵住出口即可。

 ----

4.讓孩子感覺不到卻真實的幫助─吃出好情緒

人雖為萬物之靈,但本體仍舊是生物,靠著食物得以維生。因此,好好準備食物,尤其,有些食物被稱作快樂食物,如鮭魚、香蕉、燕麥、莓果等因富含各種穩定血糖或是類黃酮等功能,都有助於情緒穩定。孩子就能在日常吃吃喝喝中逐漸平穩情緒,減少焦慮。

 ----

 ----

如果父母無法控制焦慮,請與孩子保持距離

最後,國中會考,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國家級大考,很多時侯,焦慮的不止是孩子,父母也焦慮,甚至比孩子更焦慮。我就曾經遇過自己在服用抗焦慮精神科用藥的母親,擅自把抗焦慮藥讓未經醫療診斷的孩子服用,而產生不當的身心反應。

因此,如果父母自己控制不住焦慮,只要看到孩子沒在讀書,就會碎唸不停;甚至只要成績有些滑落,就會忍不住對孩子酸言酸語,以抒解父母自己心中的壓力與焦慮。但這樣的方式,只會把父母的壓力與焦慮全轉嫁到孩子身上,面臨大考又已十分緊繃的孩子如何能承受?

因此,本身已焦慮不已的父母,除生活必要的起居照顧,父母盡量與孩子保持距離,至少讓孩子只要好好背自己的包負重攻頂,而不必連父母親的包一起扛,孩子不一定能扛得住,甚至可能跌落谷底,更迫論攻頂?

而在國中會考後,孩子的人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仍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親對孩子最大的助益,就是努力照顧好自己的身心,以能在往後的日子繼續能好好陪伴孩子。
 ----
 ----
 ----
 ----
文章出處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6889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