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孩子手機成癮了嗎? 身心醫學診所院長:在台灣,小心手機比毒品還要可怕!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前幾天和一群媽媽朋友聚餐,一位媽媽笑著說:「我其實不是很會當媽媽,但每天還是硬著頭皮演出『好媽媽』的樣子。」   那句話像打開了壓力閥,其他媽媽們也紛紛點頭苦笑。 我們努力讓孩子快樂、讓自己情緒穩定、讓家庭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卻總覺得「好像還不夠好」。   這份自我懷疑,說穿了,是一種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乖文化」在作祟。   在家庭、在學校、在職場,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乖──聽話、懂事、不惹事──而成為媽媽後,「乖」變成另一種樣貌的壓力:妳要溫柔但堅強,隨和但能幹,不可以生氣,也不能太自我。     乖,是我們無形的監牢 這些年在教育現場與親子講座中,常聽到家長說:「我家小孩很乖。」 但仔細一問,乖是什麼?是會唸書、聽話、不頂嘴?還是不吵不鬧、不造成麻煩?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乖」其實代表的是——要照著大人期待的樣子活。 久而久之,不只孩子,連我們大人也被這種期待綁架,變成「要做對的事」的機器,不容許出錯,也不敢表現脆弱。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長大了、成為父母,心中還是有個聲音在問: 「我這樣夠不夠好?」 「我是不是還不夠努力?」 這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活在一個需要你一直乖下去的社會。     父母卡在矛盾裡,孩子也跟著窒息 社會學者藍佩嘉指出,現代教養的困境可以歸納為四大矛盾,讓我們既想改變,又不敢放手:   1️⃣ 想擺脫上一代,卻又不得不依賴他們   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時常常告訴自己:「我不要像我爸媽那樣對我孩子。」但真正開始帶小孩後,卻常常發現自己一轉身,就複製了爸媽那一套。 尤其是在需要長輩幫忙接送、照顧時,更容易陷入「口頭反對,但實際依賴」的窘境。上一代的價值觀不一定錯,但衝突就在於我們無法完全照搬,也無法全然放下。   2️⃣ 想孩子快樂,卻怕他跟不上進度   我們希望孩子在愛與自由中長大,不要再被逼著補習、比名次、學才藝。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了兩種語言、三種樂器,還拿全校前五名時,心裡又開始擔心:「我是不是害孩子輸在起跑點?」   這種矛盾在中產家庭中尤為明顯。因為越有資源的家庭,越能看見不同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也越知道社會競爭的現實殘酷。孩子的快樂,常常被大人焦慮地算進了升學策略裡。   3️⃣ 付出越多,越感覺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個讓家長背負所有的社會──孩子功課不好,是不是家長沒管?情緒不穩,是不是家長太常生氣? 家長不是做得不夠,而是被社會放在「必須無懈可擊」的位置。   4️⃣ 爸爸想參與,卻被結構推開   許多爸爸不是不想陪伴,而是現實讓他們難以踏入育兒場域——工時長、壓力大、社會從一開始就沒真的讓爸爸進來育兒的空間。 而媽媽,只好默默撿起所有遺漏的責任。       怎麼教孩子,其實也藏著我們怎麼對待自己   想教出快樂、健康、有自信的孩子,首先得從我們自己開始練習做這幾件事:   ✅ 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家長,才能教出不害怕失敗的孩子。 ✅ 表達情緒也沒關係:家長不是聖人,情緒穩定不是「永遠沒脾氣」,而是願意覺察與修復。 ✅ 多說孩子做得對的事:比起一味糾正,肯定孩子努力過的每一步,才能累積他做決定的勇氣。 ✅ 關注孩子的內在,而非表現:不是考幾分,而是他有沒有投入、享受學習的過程。 ✅ 做榜樣,而不是完美人設:你真誠面對生活的樣子,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最後,記得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每個爸媽—— 孩子不需要我們做到100分,他們只需要一個願意愛、願意學習、願意一起變好的父母。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不是家長不夠好,是這個社會太會要——當我們活成別人眼中的「乖」》 2025-04-16 2026-04-16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4-16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相關連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0 ...

▌ 台灣人生命有四成時間都在上網......
▌ 手機成癮問題,已經比孩子是否食用毒品更加令家長們擔心
▌ 本文除了提供讀者們如何觀察自己或孩子是否有手機成癮外
▌ 也提供防止及改善的方法,讓我們一起免除手機對身心的危害!
----
----

越來越離不開手機的現代人

你一天花多少時間在滑手機呢?一旦手機離開身邊幾分鐘,是不是就開始坐立不安,焦慮度狂飆?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手機比毒品還要可怕,手機的使用人口快速增加,每人每日的螢幕使用時間也急速增長,在在加深了對手機的依賴程度。
----

--------

個人虛擬私人網路服務提供商 NordVPN,於2021 年發表的報告,調查了全球16個國家的網路使用情形,台灣人平均一生上網時間長達33年9個月16天,在所有國家中排名第三,僅次於巴西和南韓;進一步換算會發現,台灣人每週花約70個小時在上網,等於生命中有40%的時間投入在網路世界裡,實在驚人!

市場戰略分析公司 KEPIOS 和 We are social,每年都會針對全球各國數位使用情形做聯合調查分析,在最新一期的報告《Digital 2022: TAIWAN》,台灣民眾每日花8小時7分鐘在上網,主要是為了觀看影音、查找資料、打發時間、和親友聯繫、關注時事新聞等。花在影音上的時間為1小時13分鐘,多於YouTube、Netflix、愛奇藝等串流平台;甚至,台灣人平均每日使用社群平台的時間高達2小時。

 ----

成癮之下的身體狀態

請試問自己,是否曾因為使用手機而壓縮到睡眠時間,導致隔日上班整天精神不濟?明知道這樣不好,卻又忍不住這麼做?這些都是上癮的徵象。

手機成癮與其他成癮相同,有一些核心症狀,像是:心中渴望能長時間使用,即使用意志力控制卻無法順利降低頻率,反而更加焦躁;使用的時間和頻率越來越高,甚至會忽略正事,進而干擾到生活或職場表現。手機成癮造成的負面影響範圍相當大,比方說:工作效率下降、無法專心、睡眠剝奪(手機螢幕的藍光會干擾睡眠中樞、日夜週期混亂)、肌肉骨骼酸痛、視力減退、與他人實體互動減少、人際關係惡化等等。

罹患手機成癮的人,心中明明知道過度使用會對心理和生理造成傷害,但仍無法控制地繼續使用。

----
手機成癮造成大腦系統的變化

你也許會好奇,控制自己不要一直滑手機有這麼難嗎?又沒有人拿槍逼著你用,忍一忍就過去了,但其實這並沒有想像中簡單。成癮,是我們的大腦神經系統已經發生了變化,而當中的主角就是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多巴胺是大腦的驅,驅使我們去滿足自身的欲望,就像飢餓時找食物吃一樣,它同樣也是大腦酬償中樞(Reward Center)的主要神經傳導物質。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接受到外在刺激,比如像是美食、性、香氣等等,它們會刺激酬償中樞的中腦邊緣多巴胺路徑(Mesolimbic Dopamine Pathway),使得中腦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神經纖維投射到伏隔核,分泌出多巴胺,我們就會因此感受到愉悅,並重複這樣的行為以自我強化。由於神經細胞也會記憶這些變化,當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可以無需思考就會做出一樣的事情來活化神經迴路,達到愉悅感,這是一般的自然酬償行為。

然而,成癮物質或行為之所以會讓我們的大腦無法自拔,是因為比起一般自然的酬償行為,它會分泌高出好幾倍的多巴胺,讓原本穩定運作的神經系統發生變化。舉例來說,古柯鹼會使大腦分泌出比進食後多出2-10倍的多巴胺,長期下來,成癮物質或行為(像是使用手機)就會取代或削弱自然酬償行為。因此,除了手機以外,其他本來會帶來愉悅的行為已經無法滿足你的大腦,同時,大腦也被使用手機這項成癮行為所脅持了。

更可怕的是,長時間使用手機,在同樣的刺激下,會產生耐受性(tolerance),造成神經系統自我調節,降低多巴胺的分泌或降低神經細胞上面受體的數目,來減少對手機的反應。換句話說,用三個小時的手機已經得不到跟之前一樣的愉悅感,讓人需要使用更長時間的手機來獲得和以前同樣的樂趣。

----
防止大腦被手機脅持,先從認知和行為調整

首先,你要有自覺過度使用手機已經對自己造成了問題。假設你的認知是「目前情況還好,保持現狀也不錯」,建議先擬出「手機使用優劣表」,分析手機帶來的好處是什麼,像是可隨時查找資料、和朋友連絡、新聞快報、分享自己生活等;壞處可能是:占用到工作時間、不容易專心、上社群媒體會不自覺與朋友比較生活誰過得好、睡眠時間變少導致白天很累、乾眼症等等。接著,根據優劣表中的項目來調整使用手機的行為。

當你過度使用手機,導致以下幾種情況發生時,可以從相對應的方法來進行調整。

 ----

工作效率變低

不妨試著在工作中將手機收到抽屜,將所有社群軟體的通知都調成靜音,將查看手機頻率改為每三小時檢查一次訊息、追蹤一下時事就好。請放心,你不會在三小時內錯過什麼不該錯過的大事。

 ----

睡眠時間過短

向朋友、同事宣告,晚上11點過後便不用手機,將手機關機或啟動勿擾模式,直到隔日早上再開啟,就能設定固定的睡眠時間,也不會讓手機藍光影響到入睡狀況。

 ----

習慣手機不離身

你可以設定自己只能在某些區域使用手機,比方說在餐桌上、床上便停止使用。不要時時開啟行動網路,也可以防止自己過度使用手機。

一開始要做改變時,勢必會感到難受或不自在,只要慢慢養成這些習慣,你會發現拋開手機後自由多了。你的注意力不會只停留在手機上,而是可以將時間放在其他更美好的事物上,你的世界也會因此寬廣許多。

 ----

找出替代手機的興趣

除了調整使用手機的習慣之外,還可以尋找替代的興趣來刺激我們的大腦。例如運動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已經有許多醫學實驗證實,規律的運動除了增進心血管健康、預防慢性病、增強肌肉骨骼外,還可以提升大腦的專注力、工作效率與睡眠品質,刺激分泌腦內啡(Endorphin),讓我們感到愉悅,並且減輕壓力和憂鬱焦慮情緒。

手機成癮也常會伴隨其他情緒問題,像是憂鬱症、焦慮症等,此時,建議要尋求專業人員協助,處理情緒問題也有助於改善手機成癮。

雖然手機成癮尚未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列入疾病,但是透過它也能觀察到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建議大家調整生活,讓大腦遠離手機控制。

 ---
- ----
 ----
文章出處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029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