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孩子沒手機就不知道玩什麼?心理師5方法,教孩子玩得愈多,學得更好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段考的喧囂終於落幕,相信家長們和孩子都鬆了一口氣!   無論成績是喜是憂,此刻都不是句點,而是一個「重新校準」的黃金時機。您知道嗎?那張寫滿紅字藍字的考卷,其實是孩子專屬的「學習藏寶圖」!   只對答案、訂正錯誤,我們只做對了一半。更重要的是,陪孩子一起「讀懂考卷」,從中找出真正的「得分點」與「失分點」。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一套 「4步驟考卷分析法」,把考卷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 步驟一:【歸納失分原因,對症下藥】   別急著責備分數,先一起找出失分的「根本原因」。   ① 粗心大魔王: 「啊!這題我看錯了/計算錯了!」 → 解決方案:練習專注力、培養驗算習慣。   ② 觀念迷霧 ️: 「這個觀念我好像懂,但又不太確定。」 → 解決方案:回到課本,把模糊地帶重新學透。   ③ 審題陷阱 ️‍♂️: 「我看太快,沒注意到題目問的是『不正確』的。」 → 解決方案:練習圈出關鍵字,放慢讀題速度。   ④ 技巧生疏 ️: 「我知道要用這個公式,但算得太慢/用得不熟。」 → 解決方案:針對特定題型,加強練習量。     ✍️ 步驟二:【打造錯題筆記本】   所有錯題都是珍貴的數據!一本好的錯題本,應該包含:   原題目: 抄下或剪下題目。   錯誤分析: 用自己的話寫下「當時是怎麼想錯的?」   正確解法: 寫下正確的思考路徑與答案。   重點標籤: #一元一次方程式 #過去完成式,方便日後複習。     ✍️ 步驟三:【找出得分強項,建立信心】   分析考卷不只看錯誤!更要看看孩子「在哪裡得分?」,是計算題、閱讀題、還是圖表題?大力稱讚他做得好的地方!讓他知道自己的優勢,這份信心是前進的最大動力。   ✍️ 步驟四:【規劃下階段的進步路線】   分析完後,和孩子一起規劃接下來的讀書計畫。   目標明確: 「我們下次月考,目標是減少一半的粗心題。」   方法具體: 「每天多花15分鐘,複習錯題本上的觀念。」     一張考卷,可以只是一張紙,也可以是帶領孩子進步的羅盤。讓我們陪孩子一起,從每一次的測驗中,找到成長的養分! https://www.52100.com.tw/hot_525776.html 【 段考結束了,然後呢?考卷不是對完答案就結束!】 2025-11-13 2026-11-13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25776.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25776.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11-13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25776.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相關連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1 ...



▌ 孩子上學以後,不少家長認為學習最重要,因此,減少孩子遊戲、玩耍的時間。
▌ 但事實恰好相反,研究顯示,遊戲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正面幫助,會讓腦力變得更好。

「我好無聊!我不知道要玩什麼。」「這裡又沒有什麼好玩的,我想回家了啦。」很多爸媽最怕聽到孩子喊無聊,尤其是假日辛苦帶孩子出門玩,結果他們不領情,令人為之氣結。

很多爸媽納悶,為什麼孩子只要手機、平板一離手,就喊無聊,不知道要玩什麼。玩不是一種天性嗎?

臨床心理師江淑蓉指出,玩的確是一種本能,但就像其他的能力發展一樣,需要環境支持和練習發展。孩子從探索、獨自玩、和別人一起互動玩,再到發展出有規則的遊戲如鬼抓人,是一連串的發展過程。

「現代孩子通常被安排好一切,上什麼課、做什麼事,再加上生活經驗裡都是手機,你突然給他一些色紙、紙箱,或是帶他到自然的遊戲場域,孩子真的會不知道怎麼玩、要從何玩起。」

 

遊戲,對孩子的認知發展大有幫助

孩子上學以後,不少家長認為學習最重要,因此,減少孩子遊戲、玩耍的時間。但事實恰好相反,研究顯示,遊戲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正面幫助,會讓腦力變得更好。

根據動物實驗發現,有遊戲的老鼠的大腦發展得較好。江淑蓉說:「人的大腦也一樣,能透過遊戲放鬆而有更好的學習狀態。」換句話說,「玩,對於學習是有作用的,古人說『業精於勤、荒於嬉』,並不全對。」

江淑蓉指出,孩子透過遊戲,練習發展的能力包括:認知、語言表達、人際關係等。此外,也有助於自我認識和情緒發展。

在遊戲過程中,孩子有空間可以做嘗試,「我做這個決定,並承擔結果。」「我可以做到這個(變自信)或是還做不到(受挫),但因為是遊戲,所以壓力不會太大,而且有機會重來、再試試看,因此挫折忍受度也會增加。」

在這其間,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緒、表達和調適,並且練習辨識和回應別人的情緒,「調節情緒的能力,必須透過實際的互動才能夠培養出來。」

 

玩「對」了,孩子更接納自己、有自信

現在孩子很常玩手遊和網路遊戲,江淑蓉認為,3C的刺激快且強,孩子「被動地」接受大量感官刺激,感受和反應是立即回饋的,影響大腦的接收和反應。

這些特性和遊戲截然不同,遊戲是孩子「主動地」探索和創造,「你要去試試看,回饋沒那麼立即,像是沙坑挖一個洞,得花不少時間。」更重要的是,遊戲是整個身體的活動,全身都會動到。

怎麼樣的玩,才是比較「好」的玩呢?江淑蓉指出,遊戲本質具有三個元素:(一)自發的:孩子自己決定要玩什麼、怎麼玩,而非被大人強迫。(二)規則可變:規則是可以改變的,例如原本玩「鬼抓人」,玩一玩變成3人一組的「鬼抓人」,遊戲的豐富性增加。(三)過程重於結果:沒有特定的目標,純粹享受玩的過程。

以玩沙來說,孩子想怎麼挖洞、加水或做什麼,都可以自由地選擇;沒有特定的目標或評價,如:要做出很漂亮的城堡才厲害。

「當孩子做什麼都可以,不會被人評價時,他會感覺自己被完全接納,這會讓他對自己比較有自信。」江淑蓉觀察,「有些孩子自信不足,很難自己做決定,會擔心自己的表現不好。」

江淑蓉強調,「遊戲本身就有發展和療癒的力量,爸媽可以更有信心,讓孩子好好地遊戲。」

為什麼遊戲能夠帶來療癒的力量?在心理學上,遊戲對孩子來說有「過渡空間」的重要意義。當孩子面對內在想要、但外在限制時,例如:很想吃冰,但媽媽說不行,他如何處理內、外在的衝突?孩子透過遊戲,像是扮家家酒,讓玩偶吃很多冰,帶來「替代滿足」;或是學爸媽的口氣、對玩偶說不能吃冰的原因,認知並理解爸媽限制的原因,不代表不愛自己。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許多的衝突和限制,大腦不斷地經驗「我不舒服,但我試著理解,並且找到替代滿足、調解自己的情緒,」江淑蓉說,「這是一個溫和、慢慢長大的過程,對人變成熟至關重要。」

 

5方法,陪孩子好好玩

當孩子抱怨「好無聊,沒有什麼好玩啊」,家長很可能生氣或煩躁。江淑蓉建議,爸媽先照顧自己的感受,理解孩子所說的只是他當下的狀態,並不是在挑戰大人,也不是批評。如此一來,大人比較能好好地回應孩子。

大人可以簡單地回應孩子:「是齁,有些時候的確會這樣。」而不是罵他「你就趕快去玩啊」「你連玩都不會,還要我教?」當孩子覺得自己被同理,爸媽也沒罵人或催自己,才可能願意玩。

江淑蓉提出5點建議,用對方法,讓大人小孩可以一起開心玩:

 

1 爸媽陪玩就好,不要下指導棋

許多爸媽習慣「教」孩子怎麼玩,或要求孩子玩遍遊戲場所有設施,催小孩快去玩。其實,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父母無需硬性規定。

以遊戲場的攀爬遊戲來說,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鐵架式、硬的攀爬架,另一種是攀爬網。相比之下,個性謹慎小心的孩子,會比較喜歡攀爬網;江淑蓉說:「孩子感覺繩子踩上去,繩子和自己的施力有連動,網狀的設計好像可以承接住自己,讓人安心。」

江淑蓉提醒,爸媽的態度盡量彈性開放,教孩子明白遊戲的一般性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物品。其他的可視環境、特性、可承擔程度,調整限制。

至於家長陪伴的程度,則視孩子個性而定。有些孩子怕人多,或需要多一點時間進入遊戲場域,家長陪伴的支持程度就要比較高;有些孩子很容易和人玩成一片,大人就可以先後退,他需要的時候再出現就好。

 

2 家長先撩下去,邀孩子一起玩

當孩子不知道怎麼玩,家長可以先「撩下去」,「有球就滾,有車就嚕,有紙就剪或畫。」你愈放鬆、愈願意嘗試,孩子自然願意跟著試試看。

過程中,大人可以說「喔,原來可以這樣啊」;或是邀請孩子加入,「我嚕這兩台車,你看哪一台車跑得比較快?」或是裝傻、假裝自己弄不好,吸引孩子來幫忙。

如果家長平常真的很少跟孩子玩,沒什麼經驗,江淑蓉建議,玩桌遊也是一個選擇,至少是一個開始。「家長和孩子有些玩樂的經驗之後,慢慢就會愈嘗試愈free。」

 

3 先放鬆,才玩得起來

現代不管大人小孩都很忙,江淑蓉提醒,「生活太緊湊,行程一個接著一個,不夠放鬆的話,玩不起來。」

以出遊來說,江淑蓉安排家裡出遊,一天通常只排1、2個行程,不貪多。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例如:坐在樹下休息,你會發現孩子可能繞著樹跑圈圈,或是撿葉子,對他們來說這就是「玩」了。

在家裡的話,大人可以準備一些鬆散素材,例如:紙箱、紙,吹氣球也可以讓孩子玩得很開心。「大人最大的困擾是收拾問題,可以找一個地方,即使弄亂、沒法立刻收拾,也沒關係。家長放鬆一點,就不會太緊張。」

 

4 提供多元的素材、不同的經驗

大自然有許多豐富的素材,如沙、水、葉子、樹枝、石頭,能為孩子帶來新的感官刺激。「流動、自由的形式,像是玩沙坑、礫石坑、有水,適合的年齡層很廣,0至12歲的孩子都喜歡。」

一次,江淑蓉全家去石門水庫玩,結果那天全家最有記憶的不是什麼山光水色,而是秋天的落葉。她和孩子發現地上有好多落葉,她邀請孩子感受踩在落葉上的聲音和觸感;而後他們將落葉收集起來堆成一堆,孩子整個人埋進葉子裡,以及騎滑步車嚕過落葉堆,這樣玩了2個小時。江淑蓉笑說:「有不少路人的眼光很好奇,『這樣你們也能玩?』」

 

5 把握12歲前痛快玩的黃金期

「當孩子愈大,愈在意外界的眼光,想要在外面自由的玩,並不容易。」江淑蓉說,一般來說,10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會抱怨大人:「你不要這樣玩,這樣很丟臉(或好幼稚)。」

江淑蓉也參與公園遊戲場的設計評委與倡議。她指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還是有遊戲、身心發展的需求,但他們所需要的遊戲特性不一樣,包括:①更具挑戰性:他會不斷地去感覺自己可以做到什麼,例如玩滑板,「跑酷公園」因此應運而生。②加入同儕:青少年很需要同儕的回饋,因此設計青少年的遊戲場域,要有容納同儕的空間。在在和12歲以下遊戲場設計的需求很不同。


文章出處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122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