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孩子沒手機就不知道玩什麼?心理師5方法,教孩子玩得愈多,學得更好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前幾天和一群媽媽朋友聚餐,一位媽媽笑著說:「我其實不是很會當媽媽,但每天還是硬著頭皮演出『好媽媽』的樣子。」   那句話像打開了壓力閥,其他媽媽們也紛紛點頭苦笑。 我們努力讓孩子快樂、讓自己情緒穩定、讓家庭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卻總覺得「好像還不夠好」。   這份自我懷疑,說穿了,是一種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乖文化」在作祟。   在家庭、在學校、在職場,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乖──聽話、懂事、不惹事──而成為媽媽後,「乖」變成另一種樣貌的壓力:妳要溫柔但堅強,隨和但能幹,不可以生氣,也不能太自我。     乖,是我們無形的監牢 這些年在教育現場與親子講座中,常聽到家長說:「我家小孩很乖。」 但仔細一問,乖是什麼?是會唸書、聽話、不頂嘴?還是不吵不鬧、不造成麻煩?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乖」其實代表的是——要照著大人期待的樣子活。 久而久之,不只孩子,連我們大人也被這種期待綁架,變成「要做對的事」的機器,不容許出錯,也不敢表現脆弱。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長大了、成為父母,心中還是有個聲音在問: 「我這樣夠不夠好?」 「我是不是還不夠努力?」 這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活在一個需要你一直乖下去的社會。     父母卡在矛盾裡,孩子也跟著窒息 社會學者藍佩嘉指出,現代教養的困境可以歸納為四大矛盾,讓我們既想改變,又不敢放手:   1️⃣ 想擺脫上一代,卻又不得不依賴他們   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時常常告訴自己:「我不要像我爸媽那樣對我孩子。」但真正開始帶小孩後,卻常常發現自己一轉身,就複製了爸媽那一套。 尤其是在需要長輩幫忙接送、照顧時,更容易陷入「口頭反對,但實際依賴」的窘境。上一代的價值觀不一定錯,但衝突就在於我們無法完全照搬,也無法全然放下。   2️⃣ 想孩子快樂,卻怕他跟不上進度   我們希望孩子在愛與自由中長大,不要再被逼著補習、比名次、學才藝。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了兩種語言、三種樂器,還拿全校前五名時,心裡又開始擔心:「我是不是害孩子輸在起跑點?」   這種矛盾在中產家庭中尤為明顯。因為越有資源的家庭,越能看見不同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也越知道社會競爭的現實殘酷。孩子的快樂,常常被大人焦慮地算進了升學策略裡。   3️⃣ 付出越多,越感覺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個讓家長背負所有的社會──孩子功課不好,是不是家長沒管?情緒不穩,是不是家長太常生氣? 家長不是做得不夠,而是被社會放在「必須無懈可擊」的位置。   4️⃣ 爸爸想參與,卻被結構推開   許多爸爸不是不想陪伴,而是現實讓他們難以踏入育兒場域——工時長、壓力大、社會從一開始就沒真的讓爸爸進來育兒的空間。 而媽媽,只好默默撿起所有遺漏的責任。       怎麼教孩子,其實也藏著我們怎麼對待自己   想教出快樂、健康、有自信的孩子,首先得從我們自己開始練習做這幾件事:   ✅ 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家長,才能教出不害怕失敗的孩子。 ✅ 表達情緒也沒關係:家長不是聖人,情緒穩定不是「永遠沒脾氣」,而是願意覺察與修復。 ✅ 多說孩子做得對的事:比起一味糾正,肯定孩子努力過的每一步,才能累積他做決定的勇氣。 ✅ 關注孩子的內在,而非表現:不是考幾分,而是他有沒有投入、享受學習的過程。 ✅ 做榜樣,而不是完美人設:你真誠面對生活的樣子,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最後,記得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每個爸媽—— 孩子不需要我們做到100分,他們只需要一個願意愛、願意學習、願意一起變好的父母。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不是家長不夠好,是這個社會太會要——當我們活成別人眼中的「乖」》 2025-04-16 2026-04-16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4-16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相關連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1 ...



▌ 孩子上學以後,不少家長認為學習最重要,因此,減少孩子遊戲、玩耍的時間。
▌ 但事實恰好相反,研究顯示,遊戲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正面幫助,會讓腦力變得更好。

「我好無聊!我不知道要玩什麼。」「這裡又沒有什麼好玩的,我想回家了啦。」很多爸媽最怕聽到孩子喊無聊,尤其是假日辛苦帶孩子出門玩,結果他們不領情,令人為之氣結。

很多爸媽納悶,為什麼孩子只要手機、平板一離手,就喊無聊,不知道要玩什麼。玩不是一種天性嗎?

臨床心理師江淑蓉指出,玩的確是一種本能,但就像其他的能力發展一樣,需要環境支持和練習發展。孩子從探索、獨自玩、和別人一起互動玩,再到發展出有規則的遊戲如鬼抓人,是一連串的發展過程。

「現代孩子通常被安排好一切,上什麼課、做什麼事,再加上生活經驗裡都是手機,你突然給他一些色紙、紙箱,或是帶他到自然的遊戲場域,孩子真的會不知道怎麼玩、要從何玩起。」

 

遊戲,對孩子的認知發展大有幫助

孩子上學以後,不少家長認為學習最重要,因此,減少孩子遊戲、玩耍的時間。但事實恰好相反,研究顯示,遊戲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正面幫助,會讓腦力變得更好。

根據動物實驗發現,有遊戲的老鼠的大腦發展得較好。江淑蓉說:「人的大腦也一樣,能透過遊戲放鬆而有更好的學習狀態。」換句話說,「玩,對於學習是有作用的,古人說『業精於勤、荒於嬉』,並不全對。」

江淑蓉指出,孩子透過遊戲,練習發展的能力包括:認知、語言表達、人際關係等。此外,也有助於自我認識和情緒發展。

在遊戲過程中,孩子有空間可以做嘗試,「我做這個決定,並承擔結果。」「我可以做到這個(變自信)或是還做不到(受挫),但因為是遊戲,所以壓力不會太大,而且有機會重來、再試試看,因此挫折忍受度也會增加。」

在這其間,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緒、表達和調適,並且練習辨識和回應別人的情緒,「調節情緒的能力,必須透過實際的互動才能夠培養出來。」

 

玩「對」了,孩子更接納自己、有自信

現在孩子很常玩手遊和網路遊戲,江淑蓉認為,3C的刺激快且強,孩子「被動地」接受大量感官刺激,感受和反應是立即回饋的,影響大腦的接收和反應。

這些特性和遊戲截然不同,遊戲是孩子「主動地」探索和創造,「你要去試試看,回饋沒那麼立即,像是沙坑挖一個洞,得花不少時間。」更重要的是,遊戲是整個身體的活動,全身都會動到。

怎麼樣的玩,才是比較「好」的玩呢?江淑蓉指出,遊戲本質具有三個元素:(一)自發的:孩子自己決定要玩什麼、怎麼玩,而非被大人強迫。(二)規則可變:規則是可以改變的,例如原本玩「鬼抓人」,玩一玩變成3人一組的「鬼抓人」,遊戲的豐富性增加。(三)過程重於結果:沒有特定的目標,純粹享受玩的過程。

以玩沙來說,孩子想怎麼挖洞、加水或做什麼,都可以自由地選擇;沒有特定的目標或評價,如:要做出很漂亮的城堡才厲害。

「當孩子做什麼都可以,不會被人評價時,他會感覺自己被完全接納,這會讓他對自己比較有自信。」江淑蓉觀察,「有些孩子自信不足,很難自己做決定,會擔心自己的表現不好。」

江淑蓉強調,「遊戲本身就有發展和療癒的力量,爸媽可以更有信心,讓孩子好好地遊戲。」

為什麼遊戲能夠帶來療癒的力量?在心理學上,遊戲對孩子來說有「過渡空間」的重要意義。當孩子面對內在想要、但外在限制時,例如:很想吃冰,但媽媽說不行,他如何處理內、外在的衝突?孩子透過遊戲,像是扮家家酒,讓玩偶吃很多冰,帶來「替代滿足」;或是學爸媽的口氣、對玩偶說不能吃冰的原因,認知並理解爸媽限制的原因,不代表不愛自己。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許多的衝突和限制,大腦不斷地經驗「我不舒服,但我試著理解,並且找到替代滿足、調解自己的情緒,」江淑蓉說,「這是一個溫和、慢慢長大的過程,對人變成熟至關重要。」

 

5方法,陪孩子好好玩

當孩子抱怨「好無聊,沒有什麼好玩啊」,家長很可能生氣或煩躁。江淑蓉建議,爸媽先照顧自己的感受,理解孩子所說的只是他當下的狀態,並不是在挑戰大人,也不是批評。如此一來,大人比較能好好地回應孩子。

大人可以簡單地回應孩子:「是齁,有些時候的確會這樣。」而不是罵他「你就趕快去玩啊」「你連玩都不會,還要我教?」當孩子覺得自己被同理,爸媽也沒罵人或催自己,才可能願意玩。

江淑蓉提出5點建議,用對方法,讓大人小孩可以一起開心玩:

 

1 爸媽陪玩就好,不要下指導棋

許多爸媽習慣「教」孩子怎麼玩,或要求孩子玩遍遊戲場所有設施,催小孩快去玩。其實,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父母無需硬性規定。

以遊戲場的攀爬遊戲來說,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鐵架式、硬的攀爬架,另一種是攀爬網。相比之下,個性謹慎小心的孩子,會比較喜歡攀爬網;江淑蓉說:「孩子感覺繩子踩上去,繩子和自己的施力有連動,網狀的設計好像可以承接住自己,讓人安心。」

江淑蓉提醒,爸媽的態度盡量彈性開放,教孩子明白遊戲的一般性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物品。其他的可視環境、特性、可承擔程度,調整限制。

至於家長陪伴的程度,則視孩子個性而定。有些孩子怕人多,或需要多一點時間進入遊戲場域,家長陪伴的支持程度就要比較高;有些孩子很容易和人玩成一片,大人就可以先後退,他需要的時候再出現就好。

 

2 家長先撩下去,邀孩子一起玩

當孩子不知道怎麼玩,家長可以先「撩下去」,「有球就滾,有車就嚕,有紙就剪或畫。」你愈放鬆、愈願意嘗試,孩子自然願意跟著試試看。

過程中,大人可以說「喔,原來可以這樣啊」;或是邀請孩子加入,「我嚕這兩台車,你看哪一台車跑得比較快?」或是裝傻、假裝自己弄不好,吸引孩子來幫忙。

如果家長平常真的很少跟孩子玩,沒什麼經驗,江淑蓉建議,玩桌遊也是一個選擇,至少是一個開始。「家長和孩子有些玩樂的經驗之後,慢慢就會愈嘗試愈free。」

 

3 先放鬆,才玩得起來

現代不管大人小孩都很忙,江淑蓉提醒,「生活太緊湊,行程一個接著一個,不夠放鬆的話,玩不起來。」

以出遊來說,江淑蓉安排家裡出遊,一天通常只排1、2個行程,不貪多。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例如:坐在樹下休息,你會發現孩子可能繞著樹跑圈圈,或是撿葉子,對他們來說這就是「玩」了。

在家裡的話,大人可以準備一些鬆散素材,例如:紙箱、紙,吹氣球也可以讓孩子玩得很開心。「大人最大的困擾是收拾問題,可以找一個地方,即使弄亂、沒法立刻收拾,也沒關係。家長放鬆一點,就不會太緊張。」

 

4 提供多元的素材、不同的經驗

大自然有許多豐富的素材,如沙、水、葉子、樹枝、石頭,能為孩子帶來新的感官刺激。「流動、自由的形式,像是玩沙坑、礫石坑、有水,適合的年齡層很廣,0至12歲的孩子都喜歡。」

一次,江淑蓉全家去石門水庫玩,結果那天全家最有記憶的不是什麼山光水色,而是秋天的落葉。她和孩子發現地上有好多落葉,她邀請孩子感受踩在落葉上的聲音和觸感;而後他們將落葉收集起來堆成一堆,孩子整個人埋進葉子裡,以及騎滑步車嚕過落葉堆,這樣玩了2個小時。江淑蓉笑說:「有不少路人的眼光很好奇,『這樣你們也能玩?』」

 

5 把握12歲前痛快玩的黃金期

「當孩子愈大,愈在意外界的眼光,想要在外面自由的玩,並不容易。」江淑蓉說,一般來說,10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會抱怨大人:「你不要這樣玩,這樣很丟臉(或好幼稚)。」

江淑蓉也參與公園遊戲場的設計評委與倡議。她指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還是有遊戲、身心發展的需求,但他們所需要的遊戲特性不一樣,包括:①更具挑戰性:他會不斷地去感覺自己可以做到什麼,例如玩滑板,「跑酷公園」因此應運而生。②加入同儕:青少年很需要同儕的回饋,因此設計青少年的遊戲場域,要有容納同儕的空間。在在和12歲以下遊戲場設計的需求很不同。


文章出處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122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