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孩子沒手機就不知道玩什麼?心理師5方法,教孩子玩得愈多,學得更好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在台灣,品格教育的討論越來越多,但真正落實的情況卻往往令人擔憂。政府強調108課綱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學校也開始推動相關活動,然而,這是否真的改變了孩子的行為模式?或者,這僅僅是另一場「形式教育」,最終仍淪為紙上談兵?   家庭教育的斷層:家長的角色失衡   品格教育的第一站是家庭,但現實卻是,許多家長自身對於品格教育的認識不足,甚至成為孩子價值觀混亂的源頭。一方面,家長希望孩子誠實守信,但當孩子犯錯時,許多家長選擇用威嚇或懲罰來解決,而非透過對話來培養真正的道德判斷。另一方面,父母本身的行為往往與其教導孩子的價值觀背道而馳,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隨口說謊,或是在駕駛時不遵守交通規則,這些無意識的行為,其實早已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   此外,現代家庭結構的改變也帶來挑戰。雙薪家庭忙於工作,將孩子交給補習班或安親班,讓品格教育變成了學校的責任。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的情況日益增多,許多孩子缺乏穩定的價值觀導師,轉而向社交媒體、網路社群尋找認同。這種缺乏家庭核心教育的狀況,使得品格教育變得更加困難。   學校教育的困境:品格教育的「工具化」   學校是品格教育的重要推動者,然而,現行的教育體制是否真正將品格教育視為核心?許多學校雖然設立品德課程,但在升學壓力與考試導向的教育環境下,這些課程往往淪為「可有可無」的附加項目。教師必須應付繁重的行政工作,難以在課堂之外對學生進行深度的品格引導。   更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學校的品格教育淪為形式主義。例如,學校可能會強調學生要有同理心與責任感,但當學生面對霸凌事件時,學校往往選擇息事寧人,以維護校譽,而不是站在受害者立場進行正義的伸張。這種「選擇性品格教育」,不僅讓學生感到困惑,更可能導致他們對道德價值的信念崩解。   社會環境的影響:價值觀的混亂與挑戰   在數位化時代,孩子接收資訊的來源已經不再侷限於父母與學校,網路成為他們的第二個世界。然而,網路上的價值觀充滿矛盾與衝突,從社交媒體的炫耀文化、網紅的快速致富神話,到網路霸凌與匿名攻擊,孩子在這種資訊環境中,該如何確立自身的價值觀?   此外,台灣社會本身在品格教育上的示範也未必盡善盡美。政壇的權謀操作、商業界的造假醜聞、媒體的譁眾取寵,這些都讓孩子看在眼裡,進而影響他們的價值觀。他們可能會質疑:「誠實真的有用嗎?還是學會投機取巧比較重要?」當社會環境無法提供正面的價值觀指引,學校與家庭的努力很容易被抵消。   如何突破現狀?品格教育的未來方向   要真正推動品格教育,不能只靠課綱或形式化的活動,而是需要全方位的改革。   家長教育與參與   孩子的品格養成,不能僅僅交給學校,家長應該接受相關的教育與培訓,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   鼓勵家長與孩子進行開放性的道德討論,例如:遇到社會新聞時,與孩子一起分析行為的對錯,而非只是批評。   學校教育的深化   品格教育不能只是「說教」,而應該透過體驗式學習,例如角色扮演、社區服務等,讓孩子從實踐中體會道德的重要性。   教師應該接受更多有關品格教育的培訓,並且在日常課程中融入品格討論,而不是僅僅在「品德課」上講解。   媒體與社會的責任   媒體應該負起社會責任,避免過度渲染負面價值觀,並多報導具有正向示範意義的事件。   企業與公部門也應該展現良好的品格典範,例如:公開透明的政策執行、公平的商業運作等。   結語:品格教育不能只是口號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但當前台灣的品格教育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家庭的角色失衡、學校教育的形式化、社會價值觀的混亂,讓品格教育的實踐變得更加困難。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培養出具有良好品德的下一代,就不能只停留在口號,而是要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讓品格教育成為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核心價值,而非僅僅是一堂課,或是一張考卷上的題目。   未來,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聰明的孩子,更是具有道德勇氣與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2246.html 「品格教育只是口號?臺灣孩子的道德養成正在失控!」 2025-03-25 2026-03-25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2246.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2246.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2246.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相關連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1 ...



▌ 孩子上學以後,不少家長認為學習最重要,因此,減少孩子遊戲、玩耍的時間。
▌ 但事實恰好相反,研究顯示,遊戲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正面幫助,會讓腦力變得更好。

「我好無聊!我不知道要玩什麼。」「這裡又沒有什麼好玩的,我想回家了啦。」很多爸媽最怕聽到孩子喊無聊,尤其是假日辛苦帶孩子出門玩,結果他們不領情,令人為之氣結。

很多爸媽納悶,為什麼孩子只要手機、平板一離手,就喊無聊,不知道要玩什麼。玩不是一種天性嗎?

臨床心理師江淑蓉指出,玩的確是一種本能,但就像其他的能力發展一樣,需要環境支持和練習發展。孩子從探索、獨自玩、和別人一起互動玩,再到發展出有規則的遊戲如鬼抓人,是一連串的發展過程。

「現代孩子通常被安排好一切,上什麼課、做什麼事,再加上生活經驗裡都是手機,你突然給他一些色紙、紙箱,或是帶他到自然的遊戲場域,孩子真的會不知道怎麼玩、要從何玩起。」

 

遊戲,對孩子的認知發展大有幫助

孩子上學以後,不少家長認為學習最重要,因此,減少孩子遊戲、玩耍的時間。但事實恰好相反,研究顯示,遊戲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正面幫助,會讓腦力變得更好。

根據動物實驗發現,有遊戲的老鼠的大腦發展得較好。江淑蓉說:「人的大腦也一樣,能透過遊戲放鬆而有更好的學習狀態。」換句話說,「玩,對於學習是有作用的,古人說『業精於勤、荒於嬉』,並不全對。」

江淑蓉指出,孩子透過遊戲,練習發展的能力包括:認知、語言表達、人際關係等。此外,也有助於自我認識和情緒發展。

在遊戲過程中,孩子有空間可以做嘗試,「我做這個決定,並承擔結果。」「我可以做到這個(變自信)或是還做不到(受挫),但因為是遊戲,所以壓力不會太大,而且有機會重來、再試試看,因此挫折忍受度也會增加。」

在這其間,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緒、表達和調適,並且練習辨識和回應別人的情緒,「調節情緒的能力,必須透過實際的互動才能夠培養出來。」

 

玩「對」了,孩子更接納自己、有自信

現在孩子很常玩手遊和網路遊戲,江淑蓉認為,3C的刺激快且強,孩子「被動地」接受大量感官刺激,感受和反應是立即回饋的,影響大腦的接收和反應。

這些特性和遊戲截然不同,遊戲是孩子「主動地」探索和創造,「你要去試試看,回饋沒那麼立即,像是沙坑挖一個洞,得花不少時間。」更重要的是,遊戲是整個身體的活動,全身都會動到。

怎麼樣的玩,才是比較「好」的玩呢?江淑蓉指出,遊戲本質具有三個元素:(一)自發的:孩子自己決定要玩什麼、怎麼玩,而非被大人強迫。(二)規則可變:規則是可以改變的,例如原本玩「鬼抓人」,玩一玩變成3人一組的「鬼抓人」,遊戲的豐富性增加。(三)過程重於結果:沒有特定的目標,純粹享受玩的過程。

以玩沙來說,孩子想怎麼挖洞、加水或做什麼,都可以自由地選擇;沒有特定的目標或評價,如:要做出很漂亮的城堡才厲害。

「當孩子做什麼都可以,不會被人評價時,他會感覺自己被完全接納,這會讓他對自己比較有自信。」江淑蓉觀察,「有些孩子自信不足,很難自己做決定,會擔心自己的表現不好。」

江淑蓉強調,「遊戲本身就有發展和療癒的力量,爸媽可以更有信心,讓孩子好好地遊戲。」

為什麼遊戲能夠帶來療癒的力量?在心理學上,遊戲對孩子來說有「過渡空間」的重要意義。當孩子面對內在想要、但外在限制時,例如:很想吃冰,但媽媽說不行,他如何處理內、外在的衝突?孩子透過遊戲,像是扮家家酒,讓玩偶吃很多冰,帶來「替代滿足」;或是學爸媽的口氣、對玩偶說不能吃冰的原因,認知並理解爸媽限制的原因,不代表不愛自己。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許多的衝突和限制,大腦不斷地經驗「我不舒服,但我試著理解,並且找到替代滿足、調解自己的情緒,」江淑蓉說,「這是一個溫和、慢慢長大的過程,對人變成熟至關重要。」

 

5方法,陪孩子好好玩

當孩子抱怨「好無聊,沒有什麼好玩啊」,家長很可能生氣或煩躁。江淑蓉建議,爸媽先照顧自己的感受,理解孩子所說的只是他當下的狀態,並不是在挑戰大人,也不是批評。如此一來,大人比較能好好地回應孩子。

大人可以簡單地回應孩子:「是齁,有些時候的確會這樣。」而不是罵他「你就趕快去玩啊」「你連玩都不會,還要我教?」當孩子覺得自己被同理,爸媽也沒罵人或催自己,才可能願意玩。

江淑蓉提出5點建議,用對方法,讓大人小孩可以一起開心玩:

 

1 爸媽陪玩就好,不要下指導棋

許多爸媽習慣「教」孩子怎麼玩,或要求孩子玩遍遊戲場所有設施,催小孩快去玩。其實,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父母無需硬性規定。

以遊戲場的攀爬遊戲來說,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鐵架式、硬的攀爬架,另一種是攀爬網。相比之下,個性謹慎小心的孩子,會比較喜歡攀爬網;江淑蓉說:「孩子感覺繩子踩上去,繩子和自己的施力有連動,網狀的設計好像可以承接住自己,讓人安心。」

江淑蓉提醒,爸媽的態度盡量彈性開放,教孩子明白遊戲的一般性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物品。其他的可視環境、特性、可承擔程度,調整限制。

至於家長陪伴的程度,則視孩子個性而定。有些孩子怕人多,或需要多一點時間進入遊戲場域,家長陪伴的支持程度就要比較高;有些孩子很容易和人玩成一片,大人就可以先後退,他需要的時候再出現就好。

 

2 家長先撩下去,邀孩子一起玩

當孩子不知道怎麼玩,家長可以先「撩下去」,「有球就滾,有車就嚕,有紙就剪或畫。」你愈放鬆、愈願意嘗試,孩子自然願意跟著試試看。

過程中,大人可以說「喔,原來可以這樣啊」;或是邀請孩子加入,「我嚕這兩台車,你看哪一台車跑得比較快?」或是裝傻、假裝自己弄不好,吸引孩子來幫忙。

如果家長平常真的很少跟孩子玩,沒什麼經驗,江淑蓉建議,玩桌遊也是一個選擇,至少是一個開始。「家長和孩子有些玩樂的經驗之後,慢慢就會愈嘗試愈free。」

 

3 先放鬆,才玩得起來

現代不管大人小孩都很忙,江淑蓉提醒,「生活太緊湊,行程一個接著一個,不夠放鬆的話,玩不起來。」

以出遊來說,江淑蓉安排家裡出遊,一天通常只排1、2個行程,不貪多。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例如:坐在樹下休息,你會發現孩子可能繞著樹跑圈圈,或是撿葉子,對他們來說這就是「玩」了。

在家裡的話,大人可以準備一些鬆散素材,例如:紙箱、紙,吹氣球也可以讓孩子玩得很開心。「大人最大的困擾是收拾問題,可以找一個地方,即使弄亂、沒法立刻收拾,也沒關係。家長放鬆一點,就不會太緊張。」

 

4 提供多元的素材、不同的經驗

大自然有許多豐富的素材,如沙、水、葉子、樹枝、石頭,能為孩子帶來新的感官刺激。「流動、自由的形式,像是玩沙坑、礫石坑、有水,適合的年齡層很廣,0至12歲的孩子都喜歡。」

一次,江淑蓉全家去石門水庫玩,結果那天全家最有記憶的不是什麼山光水色,而是秋天的落葉。她和孩子發現地上有好多落葉,她邀請孩子感受踩在落葉上的聲音和觸感;而後他們將落葉收集起來堆成一堆,孩子整個人埋進葉子裡,以及騎滑步車嚕過落葉堆,這樣玩了2個小時。江淑蓉笑說:「有不少路人的眼光很好奇,『這樣你們也能玩?』」

 

5 把握12歲前痛快玩的黃金期

「當孩子愈大,愈在意外界的眼光,想要在外面自由的玩,並不容易。」江淑蓉說,一般來說,10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會抱怨大人:「你不要這樣玩,這樣很丟臉(或好幼稚)。」

江淑蓉也參與公園遊戲場的設計評委與倡議。她指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還是有遊戲、身心發展的需求,但他們所需要的遊戲特性不一樣,包括:①更具挑戰性:他會不斷地去感覺自己可以做到什麼,例如玩滑板,「跑酷公園」因此應運而生。②加入同儕:青少年很需要同儕的回饋,因此設計青少年的遊戲場域,要有容納同儕的空間。在在和12歲以下遊戲場設計的需求很不同。


文章出處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122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