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蔡宜芳心理師》不論孩子考得如何,父母請先肯定孩子的努力;別讓孩子為了應付考試,而遺忘了學習的本意!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前幾天和一群媽媽朋友聚餐,一位媽媽笑著說:「我其實不是很會當媽媽,但每天還是硬著頭皮演出『好媽媽』的樣子。」   那句話像打開了壓力閥,其他媽媽們也紛紛點頭苦笑。 我們努力讓孩子快樂、讓自己情緒穩定、讓家庭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卻總覺得「好像還不夠好」。   這份自我懷疑,說穿了,是一種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乖文化」在作祟。   在家庭、在學校、在職場,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乖──聽話、懂事、不惹事──而成為媽媽後,「乖」變成另一種樣貌的壓力:妳要溫柔但堅強,隨和但能幹,不可以生氣,也不能太自我。     乖,是我們無形的監牢 這些年在教育現場與親子講座中,常聽到家長說:「我家小孩很乖。」 但仔細一問,乖是什麼?是會唸書、聽話、不頂嘴?還是不吵不鬧、不造成麻煩?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乖」其實代表的是——要照著大人期待的樣子活。 久而久之,不只孩子,連我們大人也被這種期待綁架,變成「要做對的事」的機器,不容許出錯,也不敢表現脆弱。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長大了、成為父母,心中還是有個聲音在問: 「我這樣夠不夠好?」 「我是不是還不夠努力?」 這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活在一個需要你一直乖下去的社會。     父母卡在矛盾裡,孩子也跟著窒息 社會學者藍佩嘉指出,現代教養的困境可以歸納為四大矛盾,讓我們既想改變,又不敢放手:   1️⃣ 想擺脫上一代,卻又不得不依賴他們   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時常常告訴自己:「我不要像我爸媽那樣對我孩子。」但真正開始帶小孩後,卻常常發現自己一轉身,就複製了爸媽那一套。 尤其是在需要長輩幫忙接送、照顧時,更容易陷入「口頭反對,但實際依賴」的窘境。上一代的價值觀不一定錯,但衝突就在於我們無法完全照搬,也無法全然放下。   2️⃣ 想孩子快樂,卻怕他跟不上進度   我們希望孩子在愛與自由中長大,不要再被逼著補習、比名次、學才藝。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了兩種語言、三種樂器,還拿全校前五名時,心裡又開始擔心:「我是不是害孩子輸在起跑點?」   這種矛盾在中產家庭中尤為明顯。因為越有資源的家庭,越能看見不同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也越知道社會競爭的現實殘酷。孩子的快樂,常常被大人焦慮地算進了升學策略裡。   3️⃣ 付出越多,越感覺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個讓家長背負所有的社會──孩子功課不好,是不是家長沒管?情緒不穩,是不是家長太常生氣? 家長不是做得不夠,而是被社會放在「必須無懈可擊」的位置。   4️⃣ 爸爸想參與,卻被結構推開   許多爸爸不是不想陪伴,而是現實讓他們難以踏入育兒場域——工時長、壓力大、社會從一開始就沒真的讓爸爸進來育兒的空間。 而媽媽,只好默默撿起所有遺漏的責任。       怎麼教孩子,其實也藏著我們怎麼對待自己   想教出快樂、健康、有自信的孩子,首先得從我們自己開始練習做這幾件事:   ✅ 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家長,才能教出不害怕失敗的孩子。 ✅ 表達情緒也沒關係:家長不是聖人,情緒穩定不是「永遠沒脾氣」,而是願意覺察與修復。 ✅ 多說孩子做得對的事:比起一味糾正,肯定孩子努力過的每一步,才能累積他做決定的勇氣。 ✅ 關注孩子的內在,而非表現:不是考幾分,而是他有沒有投入、享受學習的過程。 ✅ 做榜樣,而不是完美人設:你真誠面對生活的樣子,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最後,記得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每個爸媽—— 孩子不需要我們做到100分,他們只需要一個願意愛、願意學習、願意一起變好的父母。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不是家長不夠好,是這個社會太會要——當我們活成別人眼中的「乖」》 2025-04-16 2026-04-16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4-16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相關連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9 ...

蔡宜芳心理師》不論孩子考得如何,父母請先肯定孩子的努力;
別讓孩子為了應付考試,而遺忘了學習的本意!

當我們不斷強調成績,孩子就很容易從內在動機變成外在動機,一開始是因為喜歡學習而讀書,但後來卻變成為了分數而讀,不僅喪失了學習的樂趣,也可能為了成績而硬背,這就失去了學習的本意了。





在親職講座演講時,常聽到許多父母擔憂孩子不愛讀書、學業成就低落。身為父母的你,還記得以前你是怎麼念書的嗎?

小時候,我是個認真念書的乖小孩,而且幾乎可以拿到好成績。也因此,我時常被父母師長肯定或上台領獎。但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我只是把考試的內容死背下來,得到好成績,但當考完試,我就全還給老師了!

現在每次去旅行,就會很後悔以前念的歷史、地理都忘光光了,無法更深入的了解這些地方。當我在野外踏青、爬山,也很懊惱生物都不記得了,不認得許多植物,無法更深刻的體會大自然的奧妙。當我買保險或投資理財時,才發現數學好重要。

現在想想,這真的是好可惜的一件事。

但我發現,當我要去國內外旅行時,我會去看一些網友寫的遊記,或是查詢一些相關資訊例如氣溫、地理環境、風土民情等等,這個時候我是很雀躍的,一點也不覺得枯燥乏味。如果我當年在念歷史、地理、生物、英文的時候,也能抱持同樣的心情,是否就不會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學習效果能更持久呢?

 

其實,這就是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的差別!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指我們在沒有接受任何外在報酬的情況下,持續參與在活動中,獲得愉悅與滿足感;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指我們參加某個活動是受到外來誘因(如獎勵、金錢、名利、地位…等)的影響,當這些外在報酬消失時,我們參與該活動的行為便會消弱或停止。

我發現,很多孩子唸書並不是被國文的詩詞感動、讀生物或地理時也不會讚嘆大自然的奧妙(內在動機),而是為了得到好成績或獎勵、被人肯定或考上好學校(外在動機)。

很多孩子一開始唸書是因為發自內心的感到快樂、有趣(內在動機),例如小學低年級,孩子上學還會說「好有趣」。但當考試變多,不斷的考試、排名、和他人比較等壓力,孩子的內在動機逐漸變成了外在動機,失去了原本讀書的樂趣,這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Mark Lepper於1978年進行了一個經典的實驗,他們到幼稚園觀察在自由時間畫畫的孩子,然後把孩子們分為ABC三組。A組的孩子在畫畫前被告知,只要他們畫畫,就會得到「優良小畫家」的獎狀;接著,研究人員只詢問B組的孩子是否願意畫畫,願意畫畫的孩子在畫完之後也會得到「優良小畫家」的獎狀;研究人員也問C組的孩子是否願意畫畫,但孩子畫完之後沒有得到任何獎勵。

兩個星期後,研究人員在不被孩子發現的狀況下觀察孩子們在自由時間的表現,B組和C組的孩子和實驗前一樣很喜歡畫畫,但A組的孩子因為不再有獎勵,畫畫時間比以前少了許多。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獎勵把原本的「內在動機」變成了「外在動機」,原本畫畫是孩子自發性的行為,從畫畫本身得到了快樂,但因為有了獎勵,孩子可能忘記他原本畫畫是為了快樂,畫畫反而變成了工作,孩子就不再像從前一樣喜歡畫畫了!

因此,當孩子考的好,父母可以肯定孩子的努力,以及從學習獲得的樂趣(內在動機),而非成績(外在動機):像是說「媽媽看到你很用心的準備考試,很棒!」、「和媽媽分享一下你讀到了什麼很有趣?」,而非「你這次考第一名,或你這次考100分,太棒了!」

我覺得父母也不要過於強調成績,因為當我們不斷強調成績,孩子就很容易從內在動機變成外在動機,一開始是因為喜歡學習而讀書,但後來卻變成為了分數而讀,不僅喪失了學習的樂趣,也可能為了成績而死背,這就失去了學習的本意了。

 

讓孩子的內在動機源源不絕,父母可以怎麼做?

當孩子進入國中,面對各種大考小考;和國小相比,實在很難找到學習的樂趣。但倘若父母能發自內心的認為讀不同領域的書籍是一件好玩、有趣的事情,不是為了前途、升學而唸書,例如:陪著孩子將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在生活中,像是嘗試做物理化學的實驗、生物課去公園觀察植物……等,親子一起共同來尋找讀書的樂趣。或許,讀書這件事情能開始有一點點不同。

因此,培養孩子學習動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親子共讀時間」,每天從20分鐘到一小時皆可,可視孩子年齡和狀況而定。這個時間,父母也放下手機、不追劇,而不是一邊滑手機,一邊叫孩子趕快去念書。父母可以挑一本很喜歡、但一直都沒有機會閱讀的書來看,當你享受閱讀、享受跟孩子一起學習,孩子可能也會因此愛上學習呢!

 

 

全文獲《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授權刊登

文章出處 /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