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孩子越大話越少,爸媽總是煩惱怎麼跟孩子聊天嗎?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前幾天和一群媽媽朋友聚餐,一位媽媽笑著說:「我其實不是很會當媽媽,但每天還是硬著頭皮演出『好媽媽』的樣子。」   那句話像打開了壓力閥,其他媽媽們也紛紛點頭苦笑。 我們努力讓孩子快樂、讓自己情緒穩定、讓家庭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卻總覺得「好像還不夠好」。   這份自我懷疑,說穿了,是一種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乖文化」在作祟。   在家庭、在學校、在職場,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乖──聽話、懂事、不惹事──而成為媽媽後,「乖」變成另一種樣貌的壓力:妳要溫柔但堅強,隨和但能幹,不可以生氣,也不能太自我。     乖,是我們無形的監牢 這些年在教育現場與親子講座中,常聽到家長說:「我家小孩很乖。」 但仔細一問,乖是什麼?是會唸書、聽話、不頂嘴?還是不吵不鬧、不造成麻煩?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乖」其實代表的是——要照著大人期待的樣子活。 久而久之,不只孩子,連我們大人也被這種期待綁架,變成「要做對的事」的機器,不容許出錯,也不敢表現脆弱。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長大了、成為父母,心中還是有個聲音在問: 「我這樣夠不夠好?」 「我是不是還不夠努力?」 這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活在一個需要你一直乖下去的社會。     父母卡在矛盾裡,孩子也跟著窒息 社會學者藍佩嘉指出,現代教養的困境可以歸納為四大矛盾,讓我們既想改變,又不敢放手:   1️⃣ 想擺脫上一代,卻又不得不依賴他們   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時常常告訴自己:「我不要像我爸媽那樣對我孩子。」但真正開始帶小孩後,卻常常發現自己一轉身,就複製了爸媽那一套。 尤其是在需要長輩幫忙接送、照顧時,更容易陷入「口頭反對,但實際依賴」的窘境。上一代的價值觀不一定錯,但衝突就在於我們無法完全照搬,也無法全然放下。   2️⃣ 想孩子快樂,卻怕他跟不上進度   我們希望孩子在愛與自由中長大,不要再被逼著補習、比名次、學才藝。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了兩種語言、三種樂器,還拿全校前五名時,心裡又開始擔心:「我是不是害孩子輸在起跑點?」   這種矛盾在中產家庭中尤為明顯。因為越有資源的家庭,越能看見不同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也越知道社會競爭的現實殘酷。孩子的快樂,常常被大人焦慮地算進了升學策略裡。   3️⃣ 付出越多,越感覺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個讓家長背負所有的社會──孩子功課不好,是不是家長沒管?情緒不穩,是不是家長太常生氣? 家長不是做得不夠,而是被社會放在「必須無懈可擊」的位置。   4️⃣ 爸爸想參與,卻被結構推開   許多爸爸不是不想陪伴,而是現實讓他們難以踏入育兒場域——工時長、壓力大、社會從一開始就沒真的讓爸爸進來育兒的空間。 而媽媽,只好默默撿起所有遺漏的責任。       怎麼教孩子,其實也藏著我們怎麼對待自己   想教出快樂、健康、有自信的孩子,首先得從我們自己開始練習做這幾件事:   ✅ 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家長,才能教出不害怕失敗的孩子。 ✅ 表達情緒也沒關係:家長不是聖人,情緒穩定不是「永遠沒脾氣」,而是願意覺察與修復。 ✅ 多說孩子做得對的事:比起一味糾正,肯定孩子努力過的每一步,才能累積他做決定的勇氣。 ✅ 關注孩子的內在,而非表現:不是考幾分,而是他有沒有投入、享受學習的過程。 ✅ 做榜樣,而不是完美人設:你真誠面對生活的樣子,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最後,記得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每個爸媽—— 孩子不需要我們做到100分,他們只需要一個願意愛、願意學習、願意一起變好的父母。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不是家長不夠好,是這個社會太會要——當我們活成別人眼中的「乖」》 2025-04-16 2026-04-16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4-16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相關連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6 ...

孩子越大話越少,爸媽總是煩惱怎麼跟孩子聊天嗎?郭葉珍:滿足好奇心,尊重孩子!5個關鍵讓孩子願意跟爸媽分享任何事

其實親子要能聊得起來,就跟朋友聊天一樣,要聊他有興趣的,而且你不會去反駁朋友,人家沒要你給建議,你也不會隨便就給。



滿足好奇心,尊重孩子

有一天我在臉書貼了一張女兒邊晒衣服、我坐在紗門另一邊陪聊的照片,有幾位家長私訊詢問,如何讓自家的「省話一哥」或一姊願意開聊?

對我來說,這是很自然的,因為我很單純就是模仿我媽媽。

我們家手足每週六一定回石牌媽媽家相聚,即使COVID-19 第三級疫情警戒時,我們也會定期視訊聊天。記得有一次聊天時,哥哥的主管來電要講事情,他很鄭重的對主管說:「我正在和我媽媽說話,我一週只跟全家說一次話,很重要。」主管馬上停止奪命連環叩。

媽媽怎麼會那麼有吸引力,讓我們很喜歡聚在一起說話,或跟她說話呢?

1.媽媽不會反駁我們,也不會給建議

她不會給建議、不會評論,也不會勸你不要生氣,就是單純的聽,有問題就問,讓我們有一種被聽懂的感覺,很有歸屬感。

2.媽媽會觀察,記住細微處,以此開啟話題

某個週六我穿了一件很多年沒穿的衣服,媽媽注意到了,問我怎麼會想拿出來穿,光這句話就可以引出很多可能性。

我說衣服太多了,有些都沒穿,因此規定自己這週黃色衣服配黃色包包,下週綠色衣服配綠色包包,穿過的就不可以再穿,這件衣服也因此重出江湖。

被注意到細節與用心令人開心,而且感到被重視。尤其是被說:「哇!你怎麼那麼有創意?」「你是怎麼做到的?」完全滿足了自尊,超爽的,所以很愛和媽媽聊天。

3. 媽媽會問我們意見

媽媽好學,因此常常會問我們問題,聽取意見。我們孩子覺得自己在媽媽眼裡是有價值的,心裡也很高興,很喜歡和她聊天。

這點我也有學到,偶爾看到兒子晒衣服時在聽Podcast,我會問他正在聽什麼。他對我講述時,我感到有趣又驚訝,他也很開心能給我一些新知識,因此喜歡講給我聽。

4.讓聊天單純是聊天

我們家不會聊問題,有問題就好好談那個問題。

既然是聊天,那就是不翻舊帳,讓聊天變成愉快的體驗與記憶,才會喜歡聊天,不會聽到對方開口說「我想跟你聊一聊」就背脊發涼。

5.創造共同話題

有一天媽媽問我最近都吃什麼,我說最近喜歡吃甘蔗雞,她就要我買半隻給她,這樣就有話題了。

兒子喝膠囊咖啡,雖然我喝手沖咖啡,也會好奇的跟著他嘗鮮,到膠囊咖啡店裡逛逛。

有一天他去補貨回家後對我說,他覺得會喝膠囊咖啡的人有特定的樣子。我回說我也有同感,我覺得會喝那個品牌膠囊咖啡的人對整個世界充滿好奇,有獨特品味、很重視設計感。

因為共同的經驗與話題,我有機會回饋對兒子的讚賞。

如果沒有共同話題,硬要讚賞兒子「你很有品味耶」,他也會覺得我很假。

這麼一想,其實親子要能聊得起來,就跟朋友聊天一樣,要聊他有興趣的,而且你不會去反駁朋友,人家沒要你給建議,你也不會隨便就給。

其實要能聊得起來,還有好多方法,然而基本上就是不要讓對方把聊天和「等一下可能會踩到雷的恐懼」、「無聊」、「和我有什麼關係」連在一起,並且提供彼此讓生活更方便美好的資訊,滿足彼此的好奇心,使彼此得到被愛與被尊重的感受。

 

摘自 郭葉珍《讀懂孩子內心話:教授媽媽郭葉珍,陪你輕鬆帶孩子》/ 天下文化


文章出處 /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