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父母的要求越多,孩子就會更消極;取代叨叨碎念,「適度放手的風箏哲學」更能教孩子懂得獨立自律4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海涵教育 線上線下 創新學習 海涵十週年的同時 獲邀年代電視台採訪 感謝年代工作人員 年前辛苦採訪 年後精彩播出 海涵一步一腳印 踏實前進著 一直致力於為每個孩子 找到最合適的學習方式 讓孩子 快樂學習 讓家長 安心放心 這次深度活潑的專訪 讓您更了解海涵教育 播出時間: 2/24 (六) 11:30-12:00創新方程式 (年代MUCH電視台) 影片連結 https://reurl.cc/kr3X3r https://www.52100.com.tw/hot_486489.html 感謝年代Much電視台【創新方程式】節目採訪 2024-03-06 2025-03-06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48648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48648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03-06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486489.html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相關連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82 ...

上課時,有個學生總是趴在桌上,班上同學都說:「他本來就這樣。」高中更是如此,除了五、六個人在念書,其他幾乎都在做些有的沒的。青少年諮商調查數據顯示,一天平均在上課時趴著睡覺超過一小時的人占了18.6%。這結果也表示出,對自己越消極的孩子,趴著的時間就越長,而這些孩子,多半有一對不信任自己的父母...

教孩子懂得獨立自律;適度放手的風箏哲學

我上課時,有個學生總是趴在桌上,班上的其他同學都說:「他本來就這樣。」每次他一到學校不是趴著就是睡覺,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了。走進國中,會發現超過一半的學生上課都在睡覺;高中更是如此,除了五、六個人在念書,其他幾乎都在做些有的沒的。韓國青少年諮商調查數據顯示,一天平均在上課時趴著睡覺超過一小時的人占了18.6%。這結果也表示出,對自己越消極的孩子,趴著的時間就越長。


父母的要求越多,孩子就會更想放棄

我常聽到父母們抱怨:「孩子自己一個人什麼事都做不好,如果讓他自己做,不知道會變成怎樣,到時又會讓我爆炸,不得已只好一直盯著他。」孩子聽到這種話、面對不信任自己的父母,就會失去熱忱和鬥志。他們會覺得:「反正想做什麼父母都不會支持,只會被罵而已。」結果反而會選擇什麼都不做。對於孩子想多了解、想嘗試新事物的欲望,如果大人都只是用「你又在調皮搗蛋了」、「你總是做些沒用的事」等這類否定的言語壓抑孩子,他們累積經驗的機會就會變少,也沒辦法發展出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我在學校裡也看到有些孩子會每件事都問別人這樣做對不對、可不可以,這樣的孩子沒辦法自主思考,只能靠周遭的人幫他決定。我們社會的教育環境讓孩子變得被動,就算從好大學畢業也只懂得去做老師或上司交代的事,有時甚至連別人交代了也做不好。

諷刺的是,父母的要求越多,孩子就會越被動,到最後甚至會放棄自己。當父母因為自己的欲望、想把孩子栽培得比別人優秀,就幫他做太多,這時孩子就會完全不知道怎麼獨自去做,並慢慢失去自信。過度保護或過度管制,都會讓孩子變成「別人說一個我就照做一個」、或是「被說了也不去做」的人。


孩子擁有主控權就會更努力

什麼樣的孩子「懂事又自律」呢?就是不論有沒有人吩咐,也不會看旁人臉色,就懂得自己去行動。自律的孩子擁有企業家的心智,生活過得非常主動積極。即使是同一所大學畢業的學生,十年後還是會擁有不同的人生,原因就是有些人只會去做被交代的事,而有些人則會自己尋找並創造出該做的事。

假如是因為有人吩咐、有人在旁邊看、因為有報酬才去做,就會沒有主動性。如果把主控權交給孩子,一開始他可能會犯錯,不過也能藉由這些錯誤體會到如何自主管理。比爾.蓋茲小時候不管做什麼都沒辦法堅持很久、很快就會厭倦、非常散漫,就算媽媽一直訓斥他也沒什麼用。後來媽媽帶著比爾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花一年的時間觀察比爾,並對媽媽說:「不要強求或告誡他什麼,讓他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吧!罵他是沒有用的。」比爾的媽媽聽了這番話,就下定決心不要一直管孩子。令人驚訝的是,比爾開始變得不一樣。他慢慢變得會自己做出決定、下判斷並專注其中,最後他成了微軟公司的創辦人,一路引領了資訊技術時代。

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Smarter Faster Better)一書中提到:「當人覺得自己有主控權時,就會努力工作並付出,自信會提升,也能迅速戰勝逆境。能自我控制的人,長壽機率也比無法自我控制的人高出許多。」很多研究結果證實,父母能保障孩子的自律性時,孩子的成就感與自信心也會隨之提升。「自律」(autonomy)這個詞源於希臘文裡的「自我」(autos)和「法律」(nomos)兩個字,意思是由自己定下規則並遵守。當自律性被保障時,就會出現想自己去做事的想法。

孩子長得越大,對父母依存的比例也會逐漸減少。不論是兩歲或青春期的孩子,當他說:「我就是要這樣做!」、「我不要!」並反抗父母,這就表示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意志是自律性,也是本能,是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然而,大部分的父母都不太會認定孩子的自律性,只想把孩子保護在自己懷中,以確保平安無事。


最重要的是,要給他時間和空間

兒童學家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說:「讓孩子擁有自己主導、屬於個人的時間,這對兒童發展來說相當重要。」擁有個人時間的孩子,會帶著興趣與好奇心面對挑戰,也會成為積極正向的人。讓孩子擁有個人時間,也等於是容許孩子有精神和生理上的空間,能培養孩子具備自主計畫、設定目標,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媽媽對孩子的容許範圍越大,孩子的反抗行為就會越少。為了好好度過孩子兩歲和青春期這兩個令人頭痛的叛逆期,我也會減少處罰孩子或壓抑孩子的情況。

很多人會為了孩子付出所有,現在甚至流行「爸媽經理人」、「爸媽教練」這類的單字。跟那些爸媽比起來,我這個媽媽幾乎沒幫孩子做過什麼,不過有件事我充滿熱情,那就是:不管再怎麼出人意料、不著邊際,只要是孩子想嘗試做的事,我就會給他時間、鼓勵並稱讚他。他很小的時候自己一個人拿湯匙吃飯,雖然流出來的比吃進嘴裡的多,但我還是不會餵他吃。我會準備各種塑膠杯來代替玻璃杯,以防小孩不小心沒抓好或掉地上而受傷。衣服我也都讓他自己穿。

上了國小之後,他自己能做到的事就變多了,像是洗室內鞋、準備好聯絡簿上要帶的東西等等,我都會讓他自己做。我只幫忙處理需要去採購的東西,還有確認他準備得如何。就算早上太晚起床,我也不會責怪小孩或叫醒他;即使他因為遲到或沒帶作業在學校被罵,我也都只是在旁邊看著,然後跟他說下次不要再犯了。

另外,我絕對不會幫他寫功課。學校舉辦的繪畫、標語或寫字比賽,貼出來的作品很多都可以看出是出自「媽媽牌」。只要有懂美術、或有文字涵養的媽媽幫忙做,幾乎可以保證小孩得獎,可是這種情形終究會變成孩子的毒藥,因為這表示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到。爸媽應該要成為孩子身旁協助的解說員,讓他可以獨力完成,而不是直接幫孩子代筆。當孩子明明可以做到卻不想做時,我會先觀察並問他原因在哪裡,如果他需要幫忙,我一定會給予幫助。

必須給孩子有自己獨處的時間,就像是玩遊戲或寫功課一樣。如果我跟孩子說:「媽媽要處理事情,要外出一小時之後才會回來,這段時間你想做什麼呢?」這時孩子就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事,像是拼拼圖、畫畫、摺紙、看書或運動等,也會專心使用那段時間。而我也會把這段時間當成稱讚他的機會,讓孩子學習調配時間的方法。當孩子有時間能主動去做自己選擇的事,然後還因此得到稱讚時,往後他無論面對任何事都能擁有自信。


將「他律」轉為「自律」

在智皓小六時發生了一件事。他從青春期開始就把自己的短髮染色,學校裡也不只他一個人這樣。不過他六年級轉學之後,新學校沒有任何人染頭髮,結果校方就把智皓當成不良學生,班導師也說希望他可以把頭髮染回來,所以我跟孩子一起討論該怎麼處理。我說:「染頭髮是個人的喜好,如果你在同學和班導的壓力下,還是很想保留本來染的頭髮,那你留著沒關係,想染回來也可以。你可以自己選擇。」然後我也建議他:「不管做了什麼選擇,選擇之後就要自己負起責任。」結果智皓好一段時間都一直留著他的金髮,後來等頭髮長長,他發現要維持這個顏色必須一直染、很麻煩,於是就決定乾脆把整個髮色換回原本自然的顏色。「自律」遠比「他律」有效得多,如果賦予孩子自律的決定權,在他分析並下判斷的同時,也能訓練他往更好的方向思考。

我觀察身旁一些「自己懂得」去做事的孩子,會覺得他們看起來好像是自然而然變成那樣的。不過其實在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前,父母必須不斷關心孩子身旁每件事的發展,而且不能直接替他處理。必須重複多次這樣的過程,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要等人吩咐才會去做、或是被吩咐了也不會去做,還是自己懂得主動去做,只要觀察他平常獨處的樣子就知道了。我們可能會感嘆:「他為什麼會這樣呢?」也可能會覺得不安,不過無論如何都不要直接幫他做。這樣,原本只懂得被別人餵的孩子,也會慢慢知道怎麼自己拿湯匙吃飯,甚至懂得自己洗碗。

大家都說應該要教孩子怎麼抓魚,不過應該先讓孩子想吃魚,他才會去抓魚。如果想讓孩子擁有內在動力,就必須保障孩子的自律性,讓他可以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欲望和意志判斷並行動。


摘自 嚴註河《獨生子女的優勢教養:「一個孩子剛剛好」的分齡教養法,用專注的愛,為孩子內建獨立自律、自主思考的強韌軟實力!》/ 台灣廣廈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數位編輯:艾瑞卡


文章出處 /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8288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