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在 AI 時代,教育的核心不變,仍是培養善良、誠實、正直並能關懷他人的「好人」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前幾天和一群媽媽朋友聚餐,一位媽媽笑著說:「我其實不是很會當媽媽,但每天還是硬著頭皮演出『好媽媽』的樣子。」   那句話像打開了壓力閥,其他媽媽們也紛紛點頭苦笑。 我們努力讓孩子快樂、讓自己情緒穩定、讓家庭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卻總覺得「好像還不夠好」。   這份自我懷疑,說穿了,是一種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乖文化」在作祟。   在家庭、在學校、在職場,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乖──聽話、懂事、不惹事──而成為媽媽後,「乖」變成另一種樣貌的壓力:妳要溫柔但堅強,隨和但能幹,不可以生氣,也不能太自我。     乖,是我們無形的監牢 這些年在教育現場與親子講座中,常聽到家長說:「我家小孩很乖。」 但仔細一問,乖是什麼?是會唸書、聽話、不頂嘴?還是不吵不鬧、不造成麻煩?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乖」其實代表的是——要照著大人期待的樣子活。 久而久之,不只孩子,連我們大人也被這種期待綁架,變成「要做對的事」的機器,不容許出錯,也不敢表現脆弱。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長大了、成為父母,心中還是有個聲音在問: 「我這樣夠不夠好?」 「我是不是還不夠努力?」 這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活在一個需要你一直乖下去的社會。     父母卡在矛盾裡,孩子也跟著窒息 社會學者藍佩嘉指出,現代教養的困境可以歸納為四大矛盾,讓我們既想改變,又不敢放手:   1️⃣ 想擺脫上一代,卻又不得不依賴他們   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時常常告訴自己:「我不要像我爸媽那樣對我孩子。」但真正開始帶小孩後,卻常常發現自己一轉身,就複製了爸媽那一套。 尤其是在需要長輩幫忙接送、照顧時,更容易陷入「口頭反對,但實際依賴」的窘境。上一代的價值觀不一定錯,但衝突就在於我們無法完全照搬,也無法全然放下。   2️⃣ 想孩子快樂,卻怕他跟不上進度   我們希望孩子在愛與自由中長大,不要再被逼著補習、比名次、學才藝。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了兩種語言、三種樂器,還拿全校前五名時,心裡又開始擔心:「我是不是害孩子輸在起跑點?」   這種矛盾在中產家庭中尤為明顯。因為越有資源的家庭,越能看見不同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也越知道社會競爭的現實殘酷。孩子的快樂,常常被大人焦慮地算進了升學策略裡。   3️⃣ 付出越多,越感覺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個讓家長背負所有的社會──孩子功課不好,是不是家長沒管?情緒不穩,是不是家長太常生氣? 家長不是做得不夠,而是被社會放在「必須無懈可擊」的位置。   4️⃣ 爸爸想參與,卻被結構推開   許多爸爸不是不想陪伴,而是現實讓他們難以踏入育兒場域——工時長、壓力大、社會從一開始就沒真的讓爸爸進來育兒的空間。 而媽媽,只好默默撿起所有遺漏的責任。       怎麼教孩子,其實也藏著我們怎麼對待自己   想教出快樂、健康、有自信的孩子,首先得從我們自己開始練習做這幾件事:   ✅ 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家長,才能教出不害怕失敗的孩子。 ✅ 表達情緒也沒關係:家長不是聖人,情緒穩定不是「永遠沒脾氣」,而是願意覺察與修復。 ✅ 多說孩子做得對的事:比起一味糾正,肯定孩子努力過的每一步,才能累積他做決定的勇氣。 ✅ 關注孩子的內在,而非表現:不是考幾分,而是他有沒有投入、享受學習的過程。 ✅ 做榜樣,而不是完美人設:你真誠面對生活的樣子,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最後,記得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每個爸媽—— 孩子不需要我們做到100分,他們只需要一個願意愛、願意學習、願意一起變好的父母。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不是家長不夠好,是這個社會太會要——當我們活成別人眼中的「乖」》 2025-04-16 2026-04-16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4-16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教育最根本的事情其實一直都沒變,在 AI 時代也不會變,就是要培育出「好人」---也就是善良、熱情、誠實、正直的好人,能夠分辨是非,勇敢的為對的事情挺身而出



「喔!你就是那位蝴蝶人(the butterfly person)!」很多美國教師見到榮恩.伯格(Ron Berger)後恍然大悟。他們都記得網路上盛傳的一則名為「奧斯汀的蝴蝶」的教學影音(Austin’s Butterfly):2002年時才小學一年級的奧斯汀畫了一隻筆觸童稚的蝴蝶,在專題課程和老師的引導下,他不斷採納同學們的建議、修改了五次,最後不僅完成一幅接近寫實的虎斑蝴蝶圖,還學到有關虎斑蝶的各類知識。 

伯格就是那位帶領孩子據實討論、練習給彼此具體回饋的老師,他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能力完成高品質的作業。全球暢銷書《幫助每個孩子成功》作者保羅.塔夫(Paul Tough)和《逆思維》作者和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都讚譽他為「全美最棒的老師」。 

伯格原本任教麻薩諸塞州一所鄉村公校,他在1991年轉戰非營利教育顧問組織「遠征式教育」(Expeditionary Learning Education,簡稱 EL Education),結合哈佛教育研究所和美國外展協會精神,將學習視為「以真實生活為場域、學習互助分工、協力挑戰的歷程。伯格帶領教師進行專題式教學(PBL),同時塑造高期待、高支持的學習文化,激發學生的勝任感、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好品格。(延伸專題:玩真的,學更深!PBL專題式學習

EL Education 有效幫助社經、學習都處弱勢的孩子。曾有研究顯示,EL Education 的中學生入學三年後數學成績超前十個月、閱讀能力超前七個月。EL Education 如今直接陪伴全美150所資源匱乏的公立學校轉型,更釋出教材教法,和六十幾個學區合作,影響全美一百五十萬名學生。EL Education 的影響力和貢獻獲得多項教育獎項和贊助,包括2023年亞馬遜創辦人前妻 Mackenzie Scott 的一千萬美元贊助。

伯格同時也是一位手藝精湛的木匠,能做家具、裝潢,甚至蓋出自己的家。他認為木匠工作和教育工作很類似,「要打造出好的、符合需求的房子或家具,事前必須參考很好的範例。同樣的道理,要老師做出好的課程,也需要好的模組和範例,要先知道什麼是『高品質的工作成果』,」這就是伯格二十幾年來帶領團隊在做的事。

 

《親子天下》在六月底越洋專訪伯格,以下是專訪精華摘錄:

Q:EL Education 強調知識、技能、品格、高品質的學習成果,三十年來教育影響力不斷擴大,你覺得 EL Education 做對了什麼?

美國和很多國家的教育都用考試在評量學生,但在真實的人生裡,大家會以你的品格和工作類型評斷你。學校都在瘋狂追求準備考試,可是我們需要的是學科技能、出色的工作倫理準則、高標準的工作表現,才能達到成功的人生。

然而,美國的公校應該要替民主社會培育出優良的公民,也就是「好人(good human beings)」,不光是追求學科。換個角度來說,我們希望不只是因為學生「很會讀書才在學校有成就感、愛上學」,或只是「每天應該要去上學」,而是打造能讓更多學生在學校找到做對的事情的動機、更用心地去學校。

這樣的動機,可能在校園外的社區當中,或是為社會公義挺身而出,也可以是拯救生態系重視環保。所以品格教育必須融在素養課綱裡,每個人每天不只學習讀、寫、說,你還要學習怎麼和別人協作、合作。

我們把這樣的學校願景帶進公立學校,將打造好的學校模組(school models)提供給教學和行政團隊,讓他們在教學現場實踐,EL 教育模式比較像是一個學校的「操作系統」,扮演顧問般的長期陪伴角色,我們不是一個公辦民營學校體系,所以不會插手硬體和人事經營。 

我們會挑選意氣相投的學校團隊合作,當然也有磨合期,但我們希望如同找對象結婚一樣謹慎,先花一年觀察,也不要短期關係,所以我們有合作了三十年的學校夥伴,要轉型成為一個 EL Education 學校,至少要花五年。

 

Q:EL Education 的學生都展現高度參與學習的動機,在現在這個極易分心的時代,你們如何做到?

我們最暢銷的書叫做《做自己學習的領航者》(暫譯,Leaders of Their Own Learning),就是希望學生主導自己的學習。要達到這樣的學習經驗,最重要是要賦予每種課業學習一個考試以外的意義和目的,首先我們要給他們連結真實世界的挑戰,當學生知道現在要學、要做的作業會讓世界不一樣,動機就完全不同了。 

分享一個經典案例。美國並沒有國家制定的課綱,都由各州自行擬定,其中有一所合作校所在的州,要求高中生學二次大戰的歷史,但是這些高中生根本不在乎,覺得反正手機就可以查得到。 

但老師布置了一項專題作業,要學生兩兩去採訪社區裡那些歷經二戰的老兵,最後要把他們的故事集結成一本書,並且給他們一個使命:你們不寫,他們的故事就會隨著離開人世而消失,就沒有人知道了。

學生開始緊張了,覺得「老師你瘋了嗎」、「我們還是小孩,怎能做做得到」。但開始願意認真學習二戰基本的關鍵字和事件,因為總不能「人家講話時你都聽不懂吧,這樣非常不尊重那些戰爭英雄」。老師也找來記者教採訪技巧。最終大多數學生都能以尊重的態度,把自己準備好,做出了品質很好的在地歷史紀錄。他們在這堂課學到閱讀、寫作、編輯、出版,和學科能力,並不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是覺得把這件事做好是我的責任。 

 

另一個提升學習動機的方式是,讓他們公開發表自己的學習表現。大家都熟悉期末成果發表,有樂團、戲劇表演等,但我們一年舉辦幾次學習發表,邀請家庭成員、社區來,從幼兒園到12年級每個孩子,都要上台講述自己在語文、數學、科學等每一科的表現,參與過的考試、寫過的小論文、做的口頭報告等等,我的強項和還需要努力的地方……更重要的,我如何幫助別人,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這個公開發表改變了所有事情,學習從「老師要我去學」,變成「所有我在意的人都要來聽我講我學得如何」。平常親師會談時,孩子也都會親自主持,向家長說明自己的表現和進步。

 

Q:你在 EL Education 三十幾年,怎麼看待這波 AI 潮流對教育的影響?

AI 不是一個威脅,只是一個新工具,跟我們遇到網路、電腦、手機一樣,只是它更強大。然而,這並不代表 AI 對教育沒有造成影響或風險,例如,我看到有很多老師出的作業層次太低,學生很容易就讓 AI 替他寫完了。應該反過來思考,如何正確使用 AI 來讓學生的學習成果顯得更強、更好?拿我剛提到二戰回憶錄的專題課程來說,學生採訪之後使用 AI 寫出初稿、修飾潤飾都沒問題,重要的是,自己要是最後掌握那個創造力的那一關。

 

Q:在 AI 時代,老師、學校、教育應該要扮演什麼角色?要做什麼改變?

一百多年前的教育大多是背誦知識,但其實早在 AI 和智慧型手機之前、當網路出現的時候,我們已經在反思,教育不應該只是在學校把知識塞進孩子的腦袋,而是要在學校學習應用知識去創造。 

教育最根本的事情其實一直都沒變,在 AI 時代也不會變,就是要培育出「好人」---也就是善良、熱情、誠實、正直的好人,能夠分辨是非,勇敢的為對的事情挺身而出。我們也希望孩子們長大了懂得照顧別人,從照顧手足家人,到關懷社區和世界。 

不管 AI 怎麼發展,學校就是孕育「好人」的場域,孩子們能夠在學校裡學習好的做事情的態度、懂得認真付出、自我追求高品質的成果。AI 僅僅是一個新工具,就像人類幾百年前普遍有了書本,但 AI 不可能取代老師、家長、學校,也無法培育出「好人」。

文章分享自: 不論 AI 怎麼來 教育都是要培育出「好人」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