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一種無形的心理反應,它能幫助我們了解內心需求,並保護心理健康。有些人會壓抑情緒,另一些人則常將情緒發洩在他人身上。事實上,情緒是人們面對內外在因素時產生的生理、心理、認知與行為的複雜反應。
現代許多家長不理解孩子的情緒發展,導致親子衝突。尤其青春期的孩子,若未能獲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容易情緒失控。親子天下(2014)的一項調查指出,四到九年級的學生中,有許多人不懂得如何處理負面情緒,且很少向大人求助。專家認為,少子化、家長陪伴時間的減少、與科技的過度使用,削弱了孩子的人際互動學習,導致人際困擾日益增多。
為了幫助國小階段的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家長應該也要一起學習:
1.引導孩子說出情緒:讓孩子表達情緒原因,並透過溝通幫助他們認識、接納情緒。
2.教導孩子抒發負面情緒:提供孩子適當的情緒宣洩管道,如運動、音樂等,避免情緒壓抑。
3.促進自我了解:幫助孩子探究情緒背後的原因,強化自我認同。
4.提高家長EQ:家長要學會覺察並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將怒氣遷移到孩子身上。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的第一環境,家長應以鼓勵取代責罵,提升孩子的情緒素養,讓他們面對挑戰時能找到解決方法。學會情緒管理是給孩子一生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