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猶太教育的秘密: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前幾天和一群媽媽朋友聚餐,一位媽媽笑著說:「我其實不是很會當媽媽,但每天還是硬著頭皮演出『好媽媽』的樣子。」   那句話像打開了壓力閥,其他媽媽們也紛紛點頭苦笑。 我們努力讓孩子快樂、讓自己情緒穩定、讓家庭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卻總覺得「好像還不夠好」。   這份自我懷疑,說穿了,是一種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乖文化」在作祟。   在家庭、在學校、在職場,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乖──聽話、懂事、不惹事──而成為媽媽後,「乖」變成另一種樣貌的壓力:妳要溫柔但堅強,隨和但能幹,不可以生氣,也不能太自我。     乖,是我們無形的監牢 這些年在教育現場與親子講座中,常聽到家長說:「我家小孩很乖。」 但仔細一問,乖是什麼?是會唸書、聽話、不頂嘴?還是不吵不鬧、不造成麻煩?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乖」其實代表的是——要照著大人期待的樣子活。 久而久之,不只孩子,連我們大人也被這種期待綁架,變成「要做對的事」的機器,不容許出錯,也不敢表現脆弱。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長大了、成為父母,心中還是有個聲音在問: 「我這樣夠不夠好?」 「我是不是還不夠努力?」 這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活在一個需要你一直乖下去的社會。     父母卡在矛盾裡,孩子也跟著窒息 社會學者藍佩嘉指出,現代教養的困境可以歸納為四大矛盾,讓我們既想改變,又不敢放手:   1️⃣ 想擺脫上一代,卻又不得不依賴他們   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時常常告訴自己:「我不要像我爸媽那樣對我孩子。」但真正開始帶小孩後,卻常常發現自己一轉身,就複製了爸媽那一套。 尤其是在需要長輩幫忙接送、照顧時,更容易陷入「口頭反對,但實際依賴」的窘境。上一代的價值觀不一定錯,但衝突就在於我們無法完全照搬,也無法全然放下。   2️⃣ 想孩子快樂,卻怕他跟不上進度   我們希望孩子在愛與自由中長大,不要再被逼著補習、比名次、學才藝。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了兩種語言、三種樂器,還拿全校前五名時,心裡又開始擔心:「我是不是害孩子輸在起跑點?」   這種矛盾在中產家庭中尤為明顯。因為越有資源的家庭,越能看見不同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也越知道社會競爭的現實殘酷。孩子的快樂,常常被大人焦慮地算進了升學策略裡。   3️⃣ 付出越多,越感覺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個讓家長背負所有的社會──孩子功課不好,是不是家長沒管?情緒不穩,是不是家長太常生氣? 家長不是做得不夠,而是被社會放在「必須無懈可擊」的位置。   4️⃣ 爸爸想參與,卻被結構推開   許多爸爸不是不想陪伴,而是現實讓他們難以踏入育兒場域——工時長、壓力大、社會從一開始就沒真的讓爸爸進來育兒的空間。 而媽媽,只好默默撿起所有遺漏的責任。       怎麼教孩子,其實也藏著我們怎麼對待自己   想教出快樂、健康、有自信的孩子,首先得從我們自己開始練習做這幾件事:   ✅ 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家長,才能教出不害怕失敗的孩子。 ✅ 表達情緒也沒關係:家長不是聖人,情緒穩定不是「永遠沒脾氣」,而是願意覺察與修復。 ✅ 多說孩子做得對的事:比起一味糾正,肯定孩子努力過的每一步,才能累積他做決定的勇氣。 ✅ 關注孩子的內在,而非表現:不是考幾分,而是他有沒有投入、享受學習的過程。 ✅ 做榜樣,而不是完美人設:你真誠面對生活的樣子,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最後,記得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每個爸媽—— 孩子不需要我們做到100分,他們只需要一個願意愛、願意學習、願意一起變好的父母。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不是家長不夠好,是這個社會太會要——當我們活成別人眼中的「乖」》 2025-04-16 2026-04-16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4-16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猶太人能在科技、文化、金融等領域大放異彩?全球人口不到0.2%的猶太人,卻囊括了超過20%的諾貝爾獎!這不是運氣,而是一套獨特的教育哲學——猶太教育的重點不是要孩子當「第一名」,而是幫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銀子」——他們的天賦、才幹和熱情所在。


教育從家開始:爸爸媽媽的黃金組合

猶太家庭中,教育不是單靠學校,父母才是真正的「導師」。結婚後,媽媽專注於孩子的生活與照顧,爸爸則去學習猶太傳統與教養智慧。猶太人認為,父母雙方必須齊心協力,才能為孩子鋪好成長的道路。

你能想像爸爸也有「學校」嗎?在猶太文化裡,爸爸會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從家庭故事到文化傳承,樣樣精通!這種認真的態度,讓孩子不僅有了愛的支持,還有文化智慧的滋養。


飯桌與床邊故事:每一天都是冒險

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晚餐時,大家圍坐在一起,爸爸媽媽分享故事,跟孩子討論他們的想法;到了晚上,溫暖的床邊燈下,父母又拿起書本,念故事給孩子聽。這些日常小習慣,其實是猶太教育的大祕密!

飯桌不是只有吃飯,還是孩子吸收知識、學習思考的最佳時刻。而睡前的故事,更像是一場每天都會進行的冒險,讓孩子不斷拓展想像力、語言力和好奇心。


好奇心是鑰匙:找到屬於孩子的「銀子」

猶太父母的目標很簡單:找到孩子的「銀子」。這「銀子」不是錢,而是每個孩子獨有的天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班上的第一名,但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獨特的自己」。

當孩子對某件事展現出濃厚的興趣,比如拼命問「為什麼」或「怎麼做」,父母就知道這是孩子的亮點。於是,他們會帶著孩子深入探索這個領域,給予支持,讓他們發展出真正的熱情和才華。


教育的靈魂:尊重孩子的個性

猶太智慧有句名言:「在教育子女之前,要先解開蒙住自己眼睛的毛巾。」這句話說得太有道理了!作為父母,我們常常無意中把自己的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但猶太人卻反其道而行。他們更在意孩子的個性、興趣,而非讓他們成為父母眼中的「完美模樣」。

尊重孩子的特質,讓他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是猶太教育能培養出那麼多傑出人物的關鍵。當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他們的光芒自然無法被遮掩!


語言的魔力:用故事拉開差距

你知道嗎?猶太孩子在四歲時就能掌握800到900個詞彙,遠超同齡人。他們的祕密就是:飯桌故事和床邊閱讀。每天的語言刺激,讓孩子的語感、專注力和思維能力快速提升,這為未來的學習奠定了不可思議的基礎。

故事不僅是娛樂,更是孩子通往世界的窗戶。在父母的陪伴下,猶太孩子能早早學會用自己的眼光觀察世界,思考不同的可能性,這也是他們在學術和創意領域屢屢領先的原因。


學猶太智慧,給孩子最好的啟發

猶太教育教會我們,最好的父母不是控制孩子,而是陪伴他們找到自己的路。不管孩子未來想當畫家、科學家還是企業家,只要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銀子」,他們就能在熱愛的領域大放異彩。

從今天開始,試著多聽聽孩子的聲音,陪他們一起探索未知,用愛與智慧為他們的未來開創更多可能性吧!

文章選自:最小卻最富的民族!猶太人《塔木德》教育觀:不要「最佳」,只要「獨特」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