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假制度的推行,為面對困境的學生提供了一條求援管道。教育部於2024年3月試辦「身心調適假」,並於8月正式上路,希望協助高中職學生平衡身心健康。然而,從試辦到全面推行,各方對心理假的觀點與建議也浮現了多樣面向。
就讀於陽明交大的李宛軒指出,心理假在大專院校的接受度較高,但高中生的請假率偏低,部分原因是「須經家長同意」等條件提高了請假難度。一些學生壓力來源本身來自家庭,難以與家長溝通請假事宜。而心理假的設置雖無法根本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但能讓問題浮出水面,促使師長和社會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
此外,她提到國外的心理健康日或心理健康週是另一種提高關注度的方式,相較之下,台灣的相關活動尚未普及。
學生與家長的角色
許多學生的心理壓力來自於家庭。不少家長可能無意間因自身壓力對孩子發脾氣,導致親子間溝通困難。李宛軒建議,家長應該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並給予心理支持。她也認為,若能更普及心理諮商資源,例如擴大「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適用範圍,對家長和學生都有幫助。
在校園中,學生對心理輔導室仍存有恐懼感或刻板印象。李宛軒建議,學校應加強宣導,讓學生明白心理輔導室是一個可以自由進出的空間,不必有心理疾病才需要尋求幫助。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議題
李宛軒歸納中學生最常見的心理議題為家庭關係、課業壓力與升學、人際相處困難。她認為,透過社群分享經驗,學生能在困境中找到共鳴,家長也能藉此反思與改善親子互動方式。
心理假雖無法一勞永逸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但它是一個重要的起點,能促使社會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同時,家庭、學校與政策的共同努力,也將為下一代提供更堅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