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少子化×AI衝擊!教育該如何「因材施教」迎戰未來?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最近的一天,我和小寶在廚房裡忙得不可開交。原本只是想和孩子一起做點點心,卻意外變成了一堂五感學習課。我們先一起到菜市場採買,讓小寶用小手挑選香甜的南瓜和紅蘿蔔,他好奇地摸摸葉菜、聞聞香料。回到家裡後,在媽媽的幫助下,小寶自己清洗蔬菜、捏麵團,學著每一步細心操作。看著他專注的模樣,我內心充滿了喜悅:原來日常生活裡,就有許多學習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太容易把「學習」局限在成績、考試,卻忽略了生活本身,就是最天然的教室。孩子不僅能在日常中練習感官知覺,更能培養動手能力與解決問題的信心。現代家庭忙碌,學習往往被切割成獨立的時段,但其實,只要用心,每個平凡的小日子,都是孩子成長的養分。   做飯的過程充滿歡笑,菜香與音樂環繞廚房。我輕聲問他:「小寶,為什麼要洗菜呢?」他抬頭笑著回答:「洗乾淨的菜菜才香噴噴呀!」聽著這樣天真的回答,我更堅信,陪伴孩子去發現世界,比單純教導知識更重要。父母其實不需要多麼專業,只要用心引導、善用生活素材,就能在孩子心中種下探索的種子。   晚上,我抱著小寶一起看繪本。他最喜歡聽故事裡小兔在人類的城市冒險,不時把今天的經歷和書中的情節連結起來。「媽媽,書裡的菜市場和我們去的好像哦!」他瞪大眼睛說。我告訴他:學習不是遠在天邊,它就在身邊,只要我們願意一起發現。其實,父母可以試著安排更多親子共學的小行動,比如本週末一起做一頓飯,或是出門數一數公園的鳥兒,讓孩子在遊戲和互動中,自然而然建立信心與知識。   我心裡也默默想著,若是學校、政府和社會能多推廣這種「生活即學習」的觀念,讓親子教育不只是考試導向,那麼,孩子的成長之路會更溫暖、更多元。或許,一場親子市集、一堂家庭共讀講座,就能成為孩子心中難忘的學習記憶。   陪伴,就是最美的教育。從今天起,我們不只陪伴,更一起探索,一起成長。因為我相信:只要有愛與陪伴,每個孩子都能綻放光芒,勇敢向前。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4119.html 「最好的學習,不是課本,不是補習班,而是一次又一次,在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完成的小小冒險」 2025-04-26 2026-04-26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411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411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4-26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4119.html

Language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相關連結: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77681

隨著少子化趨勢加劇與AI技術迅速發展,台灣的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於17日舉辦「因材施教,成就每個孩子:台灣優質教育的願景與發展策略」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因材施教的未來發展方向。
教育界普遍認為,台灣的教育應該朝向適性學習發展,透過數位科技與創新教學方式,真正成就每一位學生。


因材施教:教育改革的核心價值

黃昆輝教授強調,「因材施教」不僅是一個教育理念,更應成為教育政策的核心主軸。他認為教育部應進行系統性、階段性與策略性規劃,以確保台灣的教育能夠兼顧公平性與卓越性。基金會也投入了一年半的時間,深入研究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國際趨勢及國內法制資源,涵蓋課程教學、數位學習等多個面向。

教育部長鄭英耀則表示,十二年國教課綱秉持「自發、互動、共好」的全人教育精神,致力於打造「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教育環境。他認為,唯有透過適性教育,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新能力,讓學習成為一種樂趣而非壓力。




數位學習與AI教育的未來

資訊科技的進步,使得數位學習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台中教育大學校長郭伯臣指出,日本是亞洲唯一達成「一生一載具」的國家,而韓國則計畫在2027年前,讓國小三年級至高三的每位學生都配備數位載具。台灣自2021年開始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投入200億元資金,目前學生與載具的比例為1:3,未來可望提升至1:1。

此外,韓國已在數學、英語及資訊等科目導入AI教科書,幫助教師提供客製化教學。台灣若能參考韓國模式,發展AI教科書並適度調整科技課綱,將資訊教育延伸至國小,將有助於學生從小培養數位素養,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台灣教育的競爭力與未來發展

台灣在國際教育評比上表現卓越。台灣師範大學教務長劉美惠表示,根據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及電腦與資訊素養評比,台灣學生的表現名列前茅,甚至有瑞士媒體發表文章「為什麼台灣能,瑞士不能?」足見台灣教育的實力。然而,面對全球化與科技變革,台灣仍需持續優化教育體制。

台灣師範大學教授陳學志指出,教育改革應全面考量學生的個別差異,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暨南國際大學副校長楊州松則比較了日、德、西等六國的教育制度,認為學習進路應該更具彈性,讓學生能夠方便轉換學習方向。中正大學教授林明地則建議,應放寬普通高中與技術型高中之間的轉學管道,讓學生有更多選擇權。


面對少子化與AI衝擊,台灣教育正處於關鍵轉型期。因材施教不僅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更是台灣教育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透過數位學習、跨域教育、資訊科技導入與適性學習的推動,台灣才能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教育環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成就未來。

未來的教育發展,需要政府、學校、家長與學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成就每個孩子」的願景。

文章選自: 少子化、AI衝擊教育 黃昆輝:因材施教 永續發展/教部應進行規劃 成就每個孩子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