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為什麼孩子能打電動3小時,卻讀書撐不過3分鐘?破解孩子專注力的秘密!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前幾天和一群媽媽朋友聚餐,一位媽媽笑著說:「我其實不是很會當媽媽,但每天還是硬著頭皮演出『好媽媽』的樣子。」   那句話像打開了壓力閥,其他媽媽們也紛紛點頭苦笑。 我們努力讓孩子快樂、讓自己情緒穩定、讓家庭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卻總覺得「好像還不夠好」。   這份自我懷疑,說穿了,是一種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乖文化」在作祟。   在家庭、在學校、在職場,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乖──聽話、懂事、不惹事──而成為媽媽後,「乖」變成另一種樣貌的壓力:妳要溫柔但堅強,隨和但能幹,不可以生氣,也不能太自我。     乖,是我們無形的監牢 這些年在教育現場與親子講座中,常聽到家長說:「我家小孩很乖。」 但仔細一問,乖是什麼?是會唸書、聽話、不頂嘴?還是不吵不鬧、不造成麻煩?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乖」其實代表的是——要照著大人期待的樣子活。 久而久之,不只孩子,連我們大人也被這種期待綁架,變成「要做對的事」的機器,不容許出錯,也不敢表現脆弱。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長大了、成為父母,心中還是有個聲音在問: 「我這樣夠不夠好?」 「我是不是還不夠努力?」 這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活在一個需要你一直乖下去的社會。     父母卡在矛盾裡,孩子也跟著窒息 社會學者藍佩嘉指出,現代教養的困境可以歸納為四大矛盾,讓我們既想改變,又不敢放手:   1️⃣ 想擺脫上一代,卻又不得不依賴他們   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時常常告訴自己:「我不要像我爸媽那樣對我孩子。」但真正開始帶小孩後,卻常常發現自己一轉身,就複製了爸媽那一套。 尤其是在需要長輩幫忙接送、照顧時,更容易陷入「口頭反對,但實際依賴」的窘境。上一代的價值觀不一定錯,但衝突就在於我們無法完全照搬,也無法全然放下。   2️⃣ 想孩子快樂,卻怕他跟不上進度   我們希望孩子在愛與自由中長大,不要再被逼著補習、比名次、學才藝。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了兩種語言、三種樂器,還拿全校前五名時,心裡又開始擔心:「我是不是害孩子輸在起跑點?」   這種矛盾在中產家庭中尤為明顯。因為越有資源的家庭,越能看見不同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也越知道社會競爭的現實殘酷。孩子的快樂,常常被大人焦慮地算進了升學策略裡。   3️⃣ 付出越多,越感覺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個讓家長背負所有的社會──孩子功課不好,是不是家長沒管?情緒不穩,是不是家長太常生氣? 家長不是做得不夠,而是被社會放在「必須無懈可擊」的位置。   4️⃣ 爸爸想參與,卻被結構推開   許多爸爸不是不想陪伴,而是現實讓他們難以踏入育兒場域——工時長、壓力大、社會從一開始就沒真的讓爸爸進來育兒的空間。 而媽媽,只好默默撿起所有遺漏的責任。       怎麼教孩子,其實也藏著我們怎麼對待自己   想教出快樂、健康、有自信的孩子,首先得從我們自己開始練習做這幾件事:   ✅ 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家長,才能教出不害怕失敗的孩子。 ✅ 表達情緒也沒關係:家長不是聖人,情緒穩定不是「永遠沒脾氣」,而是願意覺察與修復。 ✅ 多說孩子做得對的事:比起一味糾正,肯定孩子努力過的每一步,才能累積他做決定的勇氣。 ✅ 關注孩子的內在,而非表現:不是考幾分,而是他有沒有投入、享受學習的過程。 ✅ 做榜樣,而不是完美人設:你真誠面對生活的樣子,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最後,記得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每個爸媽—— 孩子不需要我們做到100分,他們只需要一個願意愛、願意學習、願意一起變好的父母。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不是家長不夠好,是這個社會太會要——當我們活成別人眼中的「乖」》 2025-04-16 2026-04-16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4-16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我家孩子打電動可以超專心,但只要一拿起書本,不到3分鐘就開始發呆、東張西望,根本靜不下心來讀書!」——這是不是你每天都在面對的困擾?
其實,孩子不是不會專心,而是讀書的回饋機制與遊戲完全不同。了解這個差異,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培養專注力,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
為什麼孩子對遊戲超專心?
先來看看遊戲的魅力到底在哪裡。你會發現,孩子玩遊戲時,眼神專注、反應迅速,甚至連吃飯、喝水都忘了。他們可以為了過關一遍遍挑戰,失敗了也不氣餒,甚至越挫越勇。這種強烈的投入感,究竟從何而來?
關鍵在於遊戲的設計,它能提供「立即回饋」,讓孩子的行動產生即時效果。例如:
✔ 按下按鍵,角色立刻跳起來或發動攻擊。
✔ 打敗敵人,馬上獲得金幣、裝備或升級。
✔ 過關後,螢幕閃爍特效,顯示「恭喜晉級!」
這些即時的反應讓孩子的大腦不斷釋放多巴胺(dopamine),這是一種讓人感到愉悅、充滿動力的神經傳遞物質。當孩子在遊戲中不斷獲得回饋,他們自然會持續投入,甚至樂此不疲。
為什麼孩子讀書難以專心?
相較之下,學習的回饋機制則完全不同。讀書的成果通常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看到,甚至孩子要等到考試或學期末才會知道自己是否學得好。這就像玩遊戲時,按下按鍵後完全沒有畫面變化,要過兩天才知道角色是否成功跳起來——想想看,這樣的遊戲還會讓人想玩嗎?
學習的「延遲回饋」讓孩子難以獲得即時的成就感,導致他們容易感到枯燥、無趣,甚至開始分心。當孩子的大腦沒有足夠的刺激和回報,他們自然很難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力。
如何讓讀書變得像遊戲一樣有吸引力?
既然「立即回饋」能讓孩子更專心,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把這個概念應用到學習上呢?答案是:當然可以!
1. 善用 PEO 學習法,打造即時回饋
學習專家提出「PEO學習法」,透過**個人(Person)、環境(Environment)、職能任務(Occupation)**來強化孩子的學習專注力。例如,在學單字時,可以設計一個簡單的遊戲:
單字卡分類法:將單字分成「已學會」與「需要加強」兩區,每次學會一個,就將它移動到「已學會」區。當孩子看到「已學會」的單字越來越多,內心的成就感會驅使他們更投入學習!
學習闖關模式:每學完10個單字,就可以進行一個小測驗,通過後就能獲得一個小獎勵,像是貼紙或遊戲時間。這種設計能讓孩子明確感受到努力帶來的回饋,學習就不再那麼無聊!
計時挑戰賽:利用計時器,讓孩子在5分鐘內快速回答數學題或朗讀課文,看看自己能完成多少,並逐步挑戰更高的目標。這種方式能讓孩子產生「遊戲感」,增加學習的樂趣。
2. 讓學習成果變得「看得見」
孩子需要具體的視覺回饋,才會有成就感。例如:
✔ 進步圖表:每次背完的單字或完成的數學題,都可以記錄在圖表上,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努力累積。
✔ 階段性目標:將學習拆解成小任務,每完成一個階段就給予明確回饋,如小獎勵或休息時間。
3. 建立有趣的學習環境
除了學習方法,環境也是影響專注力的重要因素。試著讓學習環境變得更像「遊戲場」而不是「監獄」:
✔ 變換學習地點:偶爾換個地方學習,比如陽台、客廳或咖啡館,能讓孩子更有新鮮感。
✔ 適當運動與休息:學習40分鐘後安排10分鐘的活動,如跳繩、伸展運動,能幫助大腦重新集中。
與其責怪孩子不專心,不如改變學習方式!
家長們,不要再嘆氣抱怨孩子「只會打電動、不愛讀書」了!孩子不是不會專心,而是我們需要用對方法,讓學習變得更有回饋感、更有趣。
從今天開始,試試單字卡分類法、學習闖關模式或進步圖表,你會發現孩子的學習態度會逐漸改變,甚至開始主動學習!
讓我們一起改變學習方式,讓孩子的專注力不只用在遊戲上,更能運用在學習上,為未來打下更好的基礎!
如果你覺得這些方法有幫助,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讓更多家長一起學習這個技巧!✨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