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讓孩子練習花自己的錢,而非爸媽的錢》上市公司財務長邱懷青用4方法,跟青少年談錢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在台灣,品格教育的討論越來越多,但真正落實的情況卻往往令人擔憂。政府強調108課綱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學校也開始推動相關活動,然而,這是否真的改變了孩子的行為模式?或者,這僅僅是另一場「形式教育」,最終仍淪為紙上談兵?   家庭教育的斷層:家長的角色失衡   品格教育的第一站是家庭,但現實卻是,許多家長自身對於品格教育的認識不足,甚至成為孩子價值觀混亂的源頭。一方面,家長希望孩子誠實守信,但當孩子犯錯時,許多家長選擇用威嚇或懲罰來解決,而非透過對話來培養真正的道德判斷。另一方面,父母本身的行為往往與其教導孩子的價值觀背道而馳,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隨口說謊,或是在駕駛時不遵守交通規則,這些無意識的行為,其實早已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   此外,現代家庭結構的改變也帶來挑戰。雙薪家庭忙於工作,將孩子交給補習班或安親班,讓品格教育變成了學校的責任。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的情況日益增多,許多孩子缺乏穩定的價值觀導師,轉而向社交媒體、網路社群尋找認同。這種缺乏家庭核心教育的狀況,使得品格教育變得更加困難。   學校教育的困境:品格教育的「工具化」   學校是品格教育的重要推動者,然而,現行的教育體制是否真正將品格教育視為核心?許多學校雖然設立品德課程,但在升學壓力與考試導向的教育環境下,這些課程往往淪為「可有可無」的附加項目。教師必須應付繁重的行政工作,難以在課堂之外對學生進行深度的品格引導。   更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學校的品格教育淪為形式主義。例如,學校可能會強調學生要有同理心與責任感,但當學生面對霸凌事件時,學校往往選擇息事寧人,以維護校譽,而不是站在受害者立場進行正義的伸張。這種「選擇性品格教育」,不僅讓學生感到困惑,更可能導致他們對道德價值的信念崩解。   社會環境的影響:價值觀的混亂與挑戰   在數位化時代,孩子接收資訊的來源已經不再侷限於父母與學校,網路成為他們的第二個世界。然而,網路上的價值觀充滿矛盾與衝突,從社交媒體的炫耀文化、網紅的快速致富神話,到網路霸凌與匿名攻擊,孩子在這種資訊環境中,該如何確立自身的價值觀?   此外,台灣社會本身在品格教育上的示範也未必盡善盡美。政壇的權謀操作、商業界的造假醜聞、媒體的譁眾取寵,這些都讓孩子看在眼裡,進而影響他們的價值觀。他們可能會質疑:「誠實真的有用嗎?還是學會投機取巧比較重要?」當社會環境無法提供正面的價值觀指引,學校與家庭的努力很容易被抵消。   如何突破現狀?品格教育的未來方向   要真正推動品格教育,不能只靠課綱或形式化的活動,而是需要全方位的改革。   家長教育與參與   孩子的品格養成,不能僅僅交給學校,家長應該接受相關的教育與培訓,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   鼓勵家長與孩子進行開放性的道德討論,例如:遇到社會新聞時,與孩子一起分析行為的對錯,而非只是批評。   學校教育的深化   品格教育不能只是「說教」,而應該透過體驗式學習,例如角色扮演、社區服務等,讓孩子從實踐中體會道德的重要性。   教師應該接受更多有關品格教育的培訓,並且在日常課程中融入品格討論,而不是僅僅在「品德課」上講解。   媒體與社會的責任   媒體應該負起社會責任,避免過度渲染負面價值觀,並多報導具有正向示範意義的事件。   企業與公部門也應該展現良好的品格典範,例如:公開透明的政策執行、公平的商業運作等。   結語:品格教育不能只是口號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但當前台灣的品格教育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家庭的角色失衡、學校教育的形式化、社會價值觀的混亂,讓品格教育的實踐變得更加困難。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培養出具有良好品德的下一代,就不能只停留在口號,而是要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讓品格教育成為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核心價值,而非僅僅是一堂課,或是一張考卷上的題目。   未來,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聰明的孩子,更是具有道德勇氣與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2246.html 「品格教育只是口號?臺灣孩子的道德養成正在失控!」 2025-03-25 2026-03-25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2246.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2246.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2246.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相關連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2 ...

為了讓孩子將來可以財務獨立,適時地讓孩子練習、判斷如何使用「自己」的錢,而非「父母」的錢,這點非常重要。而今年普發6000元,正是讓孩子練習花自己的錢的大好機會。

今年政府普發6000元,家有青少年的父母會怎麼處理孩子的這筆錢呢?是全部「充公」、交給爸媽?還是一部分給孩子?抑或是全部交給孩子自由花用呢?

2020年政府發放「三倍券」,兒福聯盟曾針對國、高中生的三倍券用途進行調查,有超過6成(63.4%)家長事先沒有和孩子討論用途,近1成(8.3%)家長把券全部拿走,13.3%家長只拿一部分,有12.3%學生表示自己可以全拿。

另外,調查也顯示,有85%的青少年對於三倍券的使用有自己的想法,最多的是購買生活用品45.4%,其次是娛樂消費13.9%。

從三倍券到五倍券,都曾傳出國中生和爸媽發生衝突的新聞;親子間對於錢的歸屬問題和花費用途,看法大不同,成為爭執的導火線。面對自我意識強烈的青少年,建議爸媽適度尊重孩子的想法、保持討論的開放性,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和孩子談錢。

 

爸媽是孩子的第一個「財商」老師

上市公司財務長邱懷青指出,「大部分人對於金錢的觀念和態度,皆源自於童年的經驗、爸媽給的價值觀。」小時候爸媽教她的金錢觀,讓她一輩子受用無窮;真要說起來的話,爸媽可說是她人生第一個「財商」(財務智商,FQ)老師。

邱懷青從小家境不錯,爸爸是醫生、自己開診所,照理可以過著比大部份家庭還要奢侈的生活,但他們卻過得很勤儉。她笑說,爸爸節省到會把用過的擦手紙、晾乾之後,再重複利用。

「爸爸的觀念是,不管你賺多少錢,最重要的是你存下來多少。」秉持著「當用則用,當省則省」的原則,生活用度很節省、不浪費,但對於他認為重要的事,像是每年帶孩子出國開眼界、體驗不同國家的生活,則十分捨得。

從小耳濡目染,邱懷青很早就知道存錢很重要、食物不要浪費、東西可以重複利用等,「受到父母身教的影響,那些點滴是會累積的,孩子自然而然也不會亂花錢、隨便揮霍。」

 

和孩子談錢,其實是教金錢價值觀

小時候領到壓歲錢和零用錢,爸媽都會和邱懷青討論,想要怎麼分配、使用這些錢。邱懷青認為,對孩子來說,6000元的性質很類似於壓歲錢,是一筆意外之財、多出來的錢,而且數額不小。

她建議,爸媽趁這個機會好好地和孩子聊聊,想要怎麼運用這筆錢,除了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外,背後更重要的意義是,引導、建立孩子的金錢價值觀:

 

練習花自己的錢,而非爸媽的錢

為了讓孩子將來可以財務獨立,適時地讓孩子練習、判斷如何使用「自己」的錢,而非「父母」的錢,這點非常重要。比起使用父母的錢,花自己錢的學習效果,一定更深刻。

政府普發6000元,正是讓孩子練習花自己的錢的好機會!邱懷青觀察,經濟狀況不錯的家庭,孩子買東西很容易,可能隨手就買飲料、點心或一些文具,看似小錢,但日積月累下來,「孩子習慣了花爸媽的錢,以為買東西很容易,想買就買,從沒想過所有的消費都有對價的關係,金錢觀念薄弱。」

 

2 建立預算的概念

邱懷青曾協助超過上百個家庭梳理家庭財務,「不管是談個人或家庭財務,規劃和預算都是第一步,要有『比例』的概念。」

站在爸媽的角度,可能會希望孩子能夠把6000元存下來。邱懷青認為,「要孩子把錢全部存下來,有一點太脫離現實。」建議爸媽和孩子討論6000元如何分配,問問他計畫存多少錢、花多少錢、想購買哪些消費娛樂或物品,讓孩子練習做預算規劃。

事前做預算規劃的好處是,事後可以和孩子確認他是否做到當初的承諾。若是消費超出額度,可以進一步和孩子討論為什麼會這樣,下次若有類似的情況會怎麼選擇等。

 

3 引導思考「價格」與「價值」是否一致

邱懷青建議,爸媽可以引導孩子思考要花多少錢,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花這個錢值得嗎?這筆消費是「想要」還是「需要」?對他來說,「價值」與「價格」是否一致?

很多青少年的消費看在家長眼裡實在很難理解,像是很多青少年打手遊,很捨得花大錢「課金」(源於日語收費、徵收之意),買特殊的道具、造型或裝備。為什麼孩子花錢毫不手軟呢?

邱懷青認為,問題可能出在,孩子尚未靠自己付出勞力去賺錢,因此,並不真的明白花這些錢,必須工作多久才賺得到。以課金3000元來說,按基本時薪176元計算,必須工作17個小時才賺得到。可以問問孩子,這樣子花錢值得嗎?

邱懷青大學時代打工經驗豐富,參加華碩「校園CEO」實習計劃,會去3C賣場當店員、站櫃,站2個小時大概賺300、400元,「你會很清楚你付出時間和勞力,得到的對價,大概可以買到什麼東西,對錢就會很有概念。」而且「這些是自己辛苦工作賺來的錢,因此格外珍惜,不會隨便亂花。」

她鼓勵16歲以上的青少年,如果時間許可的話,不妨嘗試體驗打工。「當你付出時間和勞力,然後換取收入,你就會真正明白金錢的價值,會好好運用金錢。」

 

時間有複利的效果

基本上,青少年對儲蓄和投資已有一些概念。邱懷青建議,若孩子打算存3000元,可以和孩子討論除了存在銀行帳戶之外,還可以嘗試投資,如: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等,教孩子「複利」的概念。

邱懷青強調,時間的複利效果十分強大。從小她就有儲蓄的觀念,小學時每個人都有一本郵政存簿,老師會幫忙代收、代存,她笑說:「我最大的興趣就是存錢。」每次老師把存摺發回來,邱懷青看著存款數字不斷地增加,就覺得很開心。

長大以後,邱懷青才發現,這種喜悅是源於自律和對自我期許的成就感。靠著從小到大儲蓄、打工賺到的錢,加上投資理財,出社會工作的第一年,邱懷青就達成人生第一桶金 100 萬元,羡煞許多同年齡的人。

 年輕時候邱懷青將月薪按「4411」比例分配,4成用於生活支出,4成作為儲蓄投資,1成保險、1成投資自己。「愈年輕開始存錢,時間複利的效果愈大。」

 

生活中隨時和孩子談錢

邱懷青認為,教孩子金錢觀和投資理財一樣,愈早開始、創造的效益愈明顯。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和錢有關,從家庭支出到購物消費,爸媽有很多機會可以和孩子溝通、討論想法。

例如:孩子堅持想買最新、最炫的球鞋,遇到這種情況,爸媽可以和孩子討論「想要」或「需要」、「價值」和「價格」的問題。邱懷青認為,「愈是重要的觀念,愈是需要時間慢慢地教孩子,爸媽就是不斷重複地說。」「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這些觀念會逐漸『內化』成孩子的價值觀,影響孩子的一生!」

 

邱懷青小檔案

年齡:37歲

現職:上市公司財務長暨代理發言人

學歷: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商業金融學程;中央大學財金系、財金所

證照:CFP(國際認證財務規劃師)

家庭狀況:育有6歲女兒、3歲兒子

 

 

文章出處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209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