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你忘了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相信孩子,未來他才會相信自己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段考的喧囂終於落幕,相信家長們和孩子都鬆了一口氣!   無論成績是喜是憂,此刻都不是句點,而是一個「重新校準」的黃金時機。您知道嗎?那張寫滿紅字藍字的考卷,其實是孩子專屬的「學習藏寶圖」!   只對答案、訂正錯誤,我們只做對了一半。更重要的是,陪孩子一起「讀懂考卷」,從中找出真正的「得分點」與「失分點」。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一套 「4步驟考卷分析法」,把考卷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 步驟一:【歸納失分原因,對症下藥】   別急著責備分數,先一起找出失分的「根本原因」。   ① 粗心大魔王: 「啊!這題我看錯了/計算錯了!」 → 解決方案:練習專注力、培養驗算習慣。   ② 觀念迷霧 ️: 「這個觀念我好像懂,但又不太確定。」 → 解決方案:回到課本,把模糊地帶重新學透。   ③ 審題陷阱 ️‍♂️: 「我看太快,沒注意到題目問的是『不正確』的。」 → 解決方案:練習圈出關鍵字,放慢讀題速度。   ④ 技巧生疏 ️: 「我知道要用這個公式,但算得太慢/用得不熟。」 → 解決方案:針對特定題型,加強練習量。     ✍️ 步驟二:【打造錯題筆記本】   所有錯題都是珍貴的數據!一本好的錯題本,應該包含:   原題目: 抄下或剪下題目。   錯誤分析: 用自己的話寫下「當時是怎麼想錯的?」   正確解法: 寫下正確的思考路徑與答案。   重點標籤: #一元一次方程式 #過去完成式,方便日後複習。     ✍️ 步驟三:【找出得分強項,建立信心】   分析考卷不只看錯誤!更要看看孩子「在哪裡得分?」,是計算題、閱讀題、還是圖表題?大力稱讚他做得好的地方!讓他知道自己的優勢,這份信心是前進的最大動力。   ✍️ 步驟四:【規劃下階段的進步路線】   分析完後,和孩子一起規劃接下來的讀書計畫。   目標明確: 「我們下次月考,目標是減少一半的粗心題。」   方法具體: 「每天多花15分鐘,複習錯題本上的觀念。」     一張考卷,可以只是一張紙,也可以是帶領孩子進步的羅盤。讓我們陪孩子一起,從每一次的測驗中,找到成長的養分! https://www.52100.com.tw/hot_525776.html 【 段考結束了,然後呢?考卷不是對完答案就結束!】 2025-11-13 2026-11-13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25776.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25776.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11-13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25776.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相關連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3 ...


「現下的我們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其實受到原生家庭父母的影響很深。」

談「換了位置,換了腦袋」的教養現象

在網路上有一個名為〈世上唯一的問卷〉的影片,受到許多關心孩子教養問題的父母的注意。

為了拍攝這個短片,製作小組事先找了幾位家長的孩子,私下進行訪問,主題是:「你最不喜歡父母對你做哪些事?」。製作小組將訪問內容加以統整之後,設計成一張問卷,並在拍攝當天,請這幾位家長當場填寫。

不過,當家長們看到問卷時,提問被修改成:「回想學生時期,你最不喜歡父母的哪些管教方式?」。家長們不假思索,迅速地在選項上一一勾選,有人還向製作小組反映:「幾乎每一項都要打勾耶!」。他們渾然不知,這些令他們討厭的事,都來自於他們的孩子在親子互動中,對於父母教養方式的觀察。

最後,當製作小組向家長們揭露,問卷中的每個選項,其實都來自於孩子的真實心聲時,家長們都非常驚訝。有人直呼:「沒那麼多吧!」,有人則尷尬地表示:「這或許是一種『傳承』吧!以前父母親這樣要求我,現在則換成我這樣要求孩子。」

由於每個孩子的心聲都不同,所以每位家長拿到的問卷都經過「客製化」。細看其中幾張問卷的選項,孩子不喜歡父母對他做的事,諸如:拿我跟別人比較、不信任我、有時太過保護我、常對著我碎碎念……。

當這些家長們最後發現,自己當初不喜歡父母管教自己的方式,眼前卻成了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時,都有被當頭棒喝的衝擊感。

 

「換了位置,換了腦袋」?

這個短片很有力地證實了一件事:「現下的我們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其實受到原生家庭父母的影響很深。」即便影片中有位媽媽說,她小時候最不喜歡父母親把她的成績拿來和堂弟比較,只要考試分數落後堂弟,她就死定了!但當製作小組播出訪問她女兒的影片時,她的女兒卻說:「媽媽沒有很了解我,我從小到大就習慣她生氣,習慣她比較。」

為什麼小時候不喜歡被比較,後來當了媽媽,卻不自覺經常拿女兒和別人比較,落入「換了位置,換了腦袋」的窘境?因為非常投入在「媽媽」這個角色的扮演裡,而經驗中最直接的連結,正是原生家庭的母親。當初母親在教養上非常在意女兒「不能輸」,在女兒內在安裝了「警報器」,所以女兒後來成為人母之後,「不能輸」的危機感,便不自覺成了在教養孩子時,常常響起的「警報聲」。

若沒有覺察到自己總是只在「父母」的角色上和孩子互動,這種「換了位置,換了腦袋」的矛盾現象,就會變成一種循環的常態,以至於在不自覺中延續上一代的教養方式,而讓自己現下的親子關係開展不出新的樣貌。

欲破解這個困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父母」的角色稍微抽離,回到「人性」的角度,去和孩子相處,或面對孩子遭遇的問題。簡而言之,你小時候不喜歡父母的某種管教方式,現在用在孩子身上肯定也行不通,因為在「同樣為人」的立場上,我們所抗拒或排斥的部分是相通的。

例如:影片中有位爸爸,在談到小時候的求學過程時,面對父母重視成績的壓力,他說當時會把考卷藏在學校抽屜裡,或直接撕掉沖進馬桶裡,目的就是希望逃過父母的責難或處罰。可是當製作小組現場播放訪問他兒子的影片時,他的兒子卻說:「爸爸會生氣、罵人,在我考試考很爛的時候」。時空彷彿錯置,當初那個不喜歡父母用成績評斷自己的小孩,現在成了用成績評斷兒子的爸爸。

沒有人會喜歡考試得低分,被父母指責、貶抑,如果上述中的爸爸能意識到這一點,並連結到自己成長、求學時的經驗,他面對孩子學業成績的不理想,可能就不會一味在「爸爸」的角色裡,把火力集中在指責孩子,而能同理孩子的挫折與失落,轉換看待此事的角度與處理的方法,把更多力氣放在「如何協助孩子提升學習成效」上。

侷限在「爸爸」的角色上,基於「望子成龍」的心理,面對孩子成績不佳,就會不自覺重演當初自己的父母親只看重分數,而忽略學習歷程與方法。但若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就能以過往相似的經歷,同理孩子的困境,並進而照顧到他在心理和學習上的需求。

 

別被「父母」這個角色制約

這樣看來,教養孩子有時還真不能太「入戲」。太入戲,就會被「父母」這個角色制約,而忘了,其實你也可以是孩子的「朋友」、「夥伴」,或者,只是一個單純聆聽的「旁觀者」。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你不是只有監督、鞭策的功能,可以發揮的空間還非常廣大。

為了不讓自己在扮演「父母」的角色時,被「換了位置,換了腦袋」這句話打臉,乃至重蹈上一代偏差教養方式的覆轍,學著以「人」平等、相通的位置,去參與並引導孩子成長,會是你擺脫原生家庭負向教養方式的糾纏,而開闢親子關係新格局的進路。


吳孟昌的親子教養書:《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30個關鍵指引,陪孩子、也陪青春期的自己再長大一次》/

臉書專頁:《吳孟昌的心靈小舖》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數位編輯:黃晨宇


文章出處 :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