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你忘了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相信孩子,未來他才會相信自己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在台灣,品格教育的討論越來越多,但真正落實的情況卻往往令人擔憂。政府強調108課綱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學校也開始推動相關活動,然而,這是否真的改變了孩子的行為模式?或者,這僅僅是另一場「形式教育」,最終仍淪為紙上談兵?   家庭教育的斷層:家長的角色失衡   品格教育的第一站是家庭,但現實卻是,許多家長自身對於品格教育的認識不足,甚至成為孩子價值觀混亂的源頭。一方面,家長希望孩子誠實守信,但當孩子犯錯時,許多家長選擇用威嚇或懲罰來解決,而非透過對話來培養真正的道德判斷。另一方面,父母本身的行為往往與其教導孩子的價值觀背道而馳,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隨口說謊,或是在駕駛時不遵守交通規則,這些無意識的行為,其實早已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   此外,現代家庭結構的改變也帶來挑戰。雙薪家庭忙於工作,將孩子交給補習班或安親班,讓品格教育變成了學校的責任。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的情況日益增多,許多孩子缺乏穩定的價值觀導師,轉而向社交媒體、網路社群尋找認同。這種缺乏家庭核心教育的狀況,使得品格教育變得更加困難。   學校教育的困境:品格教育的「工具化」   學校是品格教育的重要推動者,然而,現行的教育體制是否真正將品格教育視為核心?許多學校雖然設立品德課程,但在升學壓力與考試導向的教育環境下,這些課程往往淪為「可有可無」的附加項目。教師必須應付繁重的行政工作,難以在課堂之外對學生進行深度的品格引導。   更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學校的品格教育淪為形式主義。例如,學校可能會強調學生要有同理心與責任感,但當學生面對霸凌事件時,學校往往選擇息事寧人,以維護校譽,而不是站在受害者立場進行正義的伸張。這種「選擇性品格教育」,不僅讓學生感到困惑,更可能導致他們對道德價值的信念崩解。   社會環境的影響:價值觀的混亂與挑戰   在數位化時代,孩子接收資訊的來源已經不再侷限於父母與學校,網路成為他們的第二個世界。然而,網路上的價值觀充滿矛盾與衝突,從社交媒體的炫耀文化、網紅的快速致富神話,到網路霸凌與匿名攻擊,孩子在這種資訊環境中,該如何確立自身的價值觀?   此外,台灣社會本身在品格教育上的示範也未必盡善盡美。政壇的權謀操作、商業界的造假醜聞、媒體的譁眾取寵,這些都讓孩子看在眼裡,進而影響他們的價值觀。他們可能會質疑:「誠實真的有用嗎?還是學會投機取巧比較重要?」當社會環境無法提供正面的價值觀指引,學校與家庭的努力很容易被抵消。   如何突破現狀?品格教育的未來方向   要真正推動品格教育,不能只靠課綱或形式化的活動,而是需要全方位的改革。   家長教育與參與   孩子的品格養成,不能僅僅交給學校,家長應該接受相關的教育與培訓,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   鼓勵家長與孩子進行開放性的道德討論,例如:遇到社會新聞時,與孩子一起分析行為的對錯,而非只是批評。   學校教育的深化   品格教育不能只是「說教」,而應該透過體驗式學習,例如角色扮演、社區服務等,讓孩子從實踐中體會道德的重要性。   教師應該接受更多有關品格教育的培訓,並且在日常課程中融入品格討論,而不是僅僅在「品德課」上講解。   媒體與社會的責任   媒體應該負起社會責任,避免過度渲染負面價值觀,並多報導具有正向示範意義的事件。   企業與公部門也應該展現良好的品格典範,例如:公開透明的政策執行、公平的商業運作等。   結語:品格教育不能只是口號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但當前台灣的品格教育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家庭的角色失衡、學校教育的形式化、社會價值觀的混亂,讓品格教育的實踐變得更加困難。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培養出具有良好品德的下一代,就不能只停留在口號,而是要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讓品格教育成為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核心價值,而非僅僅是一堂課,或是一張考卷上的題目。   未來,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聰明的孩子,更是具有道德勇氣與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2246.html 「品格教育只是口號?臺灣孩子的道德養成正在失控!」 2025-03-25 2026-03-25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2246.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2246.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2246.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相關連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3 ...


「現下的我們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其實受到原生家庭父母的影響很深。」

談「換了位置,換了腦袋」的教養現象

在網路上有一個名為〈世上唯一的問卷〉的影片,受到許多關心孩子教養問題的父母的注意。

為了拍攝這個短片,製作小組事先找了幾位家長的孩子,私下進行訪問,主題是:「你最不喜歡父母對你做哪些事?」。製作小組將訪問內容加以統整之後,設計成一張問卷,並在拍攝當天,請這幾位家長當場填寫。

不過,當家長們看到問卷時,提問被修改成:「回想學生時期,你最不喜歡父母的哪些管教方式?」。家長們不假思索,迅速地在選項上一一勾選,有人還向製作小組反映:「幾乎每一項都要打勾耶!」。他們渾然不知,這些令他們討厭的事,都來自於他們的孩子在親子互動中,對於父母教養方式的觀察。

最後,當製作小組向家長們揭露,問卷中的每個選項,其實都來自於孩子的真實心聲時,家長們都非常驚訝。有人直呼:「沒那麼多吧!」,有人則尷尬地表示:「這或許是一種『傳承』吧!以前父母親這樣要求我,現在則換成我這樣要求孩子。」

由於每個孩子的心聲都不同,所以每位家長拿到的問卷都經過「客製化」。細看其中幾張問卷的選項,孩子不喜歡父母對他做的事,諸如:拿我跟別人比較、不信任我、有時太過保護我、常對著我碎碎念……。

當這些家長們最後發現,自己當初不喜歡父母管教自己的方式,眼前卻成了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時,都有被當頭棒喝的衝擊感。

 

「換了位置,換了腦袋」?

這個短片很有力地證實了一件事:「現下的我們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其實受到原生家庭父母的影響很深。」即便影片中有位媽媽說,她小時候最不喜歡父母親把她的成績拿來和堂弟比較,只要考試分數落後堂弟,她就死定了!但當製作小組播出訪問她女兒的影片時,她的女兒卻說:「媽媽沒有很了解我,我從小到大就習慣她生氣,習慣她比較。」

為什麼小時候不喜歡被比較,後來當了媽媽,卻不自覺經常拿女兒和別人比較,落入「換了位置,換了腦袋」的窘境?因為非常投入在「媽媽」這個角色的扮演裡,而經驗中最直接的連結,正是原生家庭的母親。當初母親在教養上非常在意女兒「不能輸」,在女兒內在安裝了「警報器」,所以女兒後來成為人母之後,「不能輸」的危機感,便不自覺成了在教養孩子時,常常響起的「警報聲」。

若沒有覺察到自己總是只在「父母」的角色上和孩子互動,這種「換了位置,換了腦袋」的矛盾現象,就會變成一種循環的常態,以至於在不自覺中延續上一代的教養方式,而讓自己現下的親子關係開展不出新的樣貌。

欲破解這個困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父母」的角色稍微抽離,回到「人性」的角度,去和孩子相處,或面對孩子遭遇的問題。簡而言之,你小時候不喜歡父母的某種管教方式,現在用在孩子身上肯定也行不通,因為在「同樣為人」的立場上,我們所抗拒或排斥的部分是相通的。

例如:影片中有位爸爸,在談到小時候的求學過程時,面對父母重視成績的壓力,他說當時會把考卷藏在學校抽屜裡,或直接撕掉沖進馬桶裡,目的就是希望逃過父母的責難或處罰。可是當製作小組現場播放訪問他兒子的影片時,他的兒子卻說:「爸爸會生氣、罵人,在我考試考很爛的時候」。時空彷彿錯置,當初那個不喜歡父母用成績評斷自己的小孩,現在成了用成績評斷兒子的爸爸。

沒有人會喜歡考試得低分,被父母指責、貶抑,如果上述中的爸爸能意識到這一點,並連結到自己成長、求學時的經驗,他面對孩子學業成績的不理想,可能就不會一味在「爸爸」的角色裡,把火力集中在指責孩子,而能同理孩子的挫折與失落,轉換看待此事的角度與處理的方法,把更多力氣放在「如何協助孩子提升學習成效」上。

侷限在「爸爸」的角色上,基於「望子成龍」的心理,面對孩子成績不佳,就會不自覺重演當初自己的父母親只看重分數,而忽略學習歷程與方法。但若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就能以過往相似的經歷,同理孩子的困境,並進而照顧到他在心理和學習上的需求。

 

別被「父母」這個角色制約

這樣看來,教養孩子有時還真不能太「入戲」。太入戲,就會被「父母」這個角色制約,而忘了,其實你也可以是孩子的「朋友」、「夥伴」,或者,只是一個單純聆聽的「旁觀者」。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你不是只有監督、鞭策的功能,可以發揮的空間還非常廣大。

為了不讓自己在扮演「父母」的角色時,被「換了位置,換了腦袋」這句話打臉,乃至重蹈上一代偏差教養方式的覆轍,學著以「人」平等、相通的位置,去參與並引導孩子成長,會是你擺脫原生家庭負向教養方式的糾纏,而開闢親子關係新格局的進路。


吳孟昌的親子教養書:《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30個關鍵指引,陪孩子、也陪青春期的自己再長大一次》/

臉書專頁:《吳孟昌的心靈小舖》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數位編輯:黃晨宇


文章出處 :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