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未來教育大革命:全球視野與科技力徹底翻轉學習模式!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前幾天和一群媽媽朋友聚餐,一位媽媽笑著說:「我其實不是很會當媽媽,但每天還是硬著頭皮演出『好媽媽』的樣子。」   那句話像打開了壓力閥,其他媽媽們也紛紛點頭苦笑。 我們努力讓孩子快樂、讓自己情緒穩定、讓家庭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卻總覺得「好像還不夠好」。   這份自我懷疑,說穿了,是一種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乖文化」在作祟。   在家庭、在學校、在職場,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乖──聽話、懂事、不惹事──而成為媽媽後,「乖」變成另一種樣貌的壓力:妳要溫柔但堅強,隨和但能幹,不可以生氣,也不能太自我。     乖,是我們無形的監牢 這些年在教育現場與親子講座中,常聽到家長說:「我家小孩很乖。」 但仔細一問,乖是什麼?是會唸書、聽話、不頂嘴?還是不吵不鬧、不造成麻煩?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乖」其實代表的是——要照著大人期待的樣子活。 久而久之,不只孩子,連我們大人也被這種期待綁架,變成「要做對的事」的機器,不容許出錯,也不敢表現脆弱。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長大了、成為父母,心中還是有個聲音在問: 「我這樣夠不夠好?」 「我是不是還不夠努力?」 這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活在一個需要你一直乖下去的社會。     父母卡在矛盾裡,孩子也跟著窒息 社會學者藍佩嘉指出,現代教養的困境可以歸納為四大矛盾,讓我們既想改變,又不敢放手:   1️⃣ 想擺脫上一代,卻又不得不依賴他們   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時常常告訴自己:「我不要像我爸媽那樣對我孩子。」但真正開始帶小孩後,卻常常發現自己一轉身,就複製了爸媽那一套。 尤其是在需要長輩幫忙接送、照顧時,更容易陷入「口頭反對,但實際依賴」的窘境。上一代的價值觀不一定錯,但衝突就在於我們無法完全照搬,也無法全然放下。   2️⃣ 想孩子快樂,卻怕他跟不上進度   我們希望孩子在愛與自由中長大,不要再被逼著補習、比名次、學才藝。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了兩種語言、三種樂器,還拿全校前五名時,心裡又開始擔心:「我是不是害孩子輸在起跑點?」   這種矛盾在中產家庭中尤為明顯。因為越有資源的家庭,越能看見不同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也越知道社會競爭的現實殘酷。孩子的快樂,常常被大人焦慮地算進了升學策略裡。   3️⃣ 付出越多,越感覺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個讓家長背負所有的社會──孩子功課不好,是不是家長沒管?情緒不穩,是不是家長太常生氣? 家長不是做得不夠,而是被社會放在「必須無懈可擊」的位置。   4️⃣ 爸爸想參與,卻被結構推開   許多爸爸不是不想陪伴,而是現實讓他們難以踏入育兒場域——工時長、壓力大、社會從一開始就沒真的讓爸爸進來育兒的空間。 而媽媽,只好默默撿起所有遺漏的責任。       怎麼教孩子,其實也藏著我們怎麼對待自己   想教出快樂、健康、有自信的孩子,首先得從我們自己開始練習做這幾件事:   ✅ 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家長,才能教出不害怕失敗的孩子。 ✅ 表達情緒也沒關係:家長不是聖人,情緒穩定不是「永遠沒脾氣」,而是願意覺察與修復。 ✅ 多說孩子做得對的事:比起一味糾正,肯定孩子努力過的每一步,才能累積他做決定的勇氣。 ✅ 關注孩子的內在,而非表現:不是考幾分,而是他有沒有投入、享受學習的過程。 ✅ 做榜樣,而不是完美人設:你真誠面對生活的樣子,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最後,記得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每個爸媽—— 孩子不需要我們做到100分,他們只需要一個願意愛、願意學習、願意一起變好的父母。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不是家長不夠好,是這個社會太會要——當我們活成別人眼中的「乖」》 2025-04-16 2026-04-16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4-16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未來的教育,將不再是單純解決當地問題,而是全球性挑戰的應對。Google for Education發布的《未來教育》報告,歷時兩年,跨越24國,揭示了下一代所需的技能轉變和學習生態的大變革。從解決問題者進化為全球解決問題者,學生不再只為一時的工作準備,而是為一生的職業變遷做好心理與技能的充分準備。未來的學習內容將更個人化、教師角色轉變為學習設計師,並依靠科技工具的支援,塑造全新的學習體驗。無論是運用人工智慧、數位工具還是虛擬實境,教學的方式將更靈活、更多元。教育工作者也要擁抱數據的力量,透過數據驅動學生成長,並重新思考如何衡量學生的學習進展。未來的教育,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塑造全球視野、終身學習的心態。

一、如何為「新未來」做好準備?必備3思維、5技能

已經有太多機構提出過未來人才需要問題解決者、教育應與實務接軌、終身學習等概念,但是這份報告看到了更進一步的演變。

1、從「問題解決者」進化到「全球問題解決者」

過去的各種報告強調「問題解決」技能的重要。但未來世代要解決的,不只是個人、當地的問題,而是要面對全球性的挑戰。所以,教育的內涵還要加上全球觀與跨文化的理解、溝通,並且深諳全球性的議題,像是公平的教育機會、數位素養、永續發展、經濟波動等等,如何使我們在生活、學習與工作各方面的問題都更複雜,以及因應時代所需要的跨領域結合與協作。而且,在解決任何問題時,也要能夠考慮這些全球挑戰的影響。

在加拿大的貝爾泉公立學校(Belfountain Public School)就讓學生練習,在進行任何計劃、小組專題、討論時,無論是個人或小組合作,都要加上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一項,讓學生循序漸進地累積全球視野與思考、跨國問題解決技能,也學到時時可以探索新知識、帶來正向改變的態度與能力。

2、工作所需要的各種「技能改變」,已經從未來式變成現在進行式

世界經濟論壇(WEF)曾指出,在2025年以前,將有9,700萬個新工作問世,8,500萬個工作消失。轉眼之間,這就將在兩年內成形;工作所需技能的改變,其實也從未來式變成了現在式。瑞典的公共就業服務局就運用各種求職廣告與工作趨勢文章中的大數據,抽絲剝繭出人們需要、即時又精確的新技能。

因應這些變局,報告建議讓學生更早、甚至15歲前就有機會接觸、認識職場,而且這不只是為了探索他們有興趣的領域而已,還要藉著頻繁的接觸、參訪、與專業人員的互動,得到啟發,思考人生的路徑,體察到不斷變化的職場現實與趨勢。此外,學校要教學生們,不再是為了畢業後想做什麼第一份工作準備,而是要能為一生的職涯變化做好心理準備,以及時時學習、改變、因應的彈性與技能。

報告因此也特別強調 WEF 提過的未來能力中的 5 項技能:

分析性思考與創新:解決現實世界中新出現、沒有明確定義的問題。
主動積極的學習與學習策略:了解當前與未來問題的新資訊跟複雜性,藉以進行決策與解決問題。
解決複雜問題:在要解決的問題中,能影響、取得並應用新的知識。
批判性思考與分析:認識問題與各種解方的不同面向,藉以採取行動改善問題。
創意與原創和提出新方案:用新的角度分析資訊與議題,不同的思維發展新的想法與答案。

3、擁有「時刻終身學習」的心態、老師以身作則

關於終身學習的討論很多,也無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這也已經是現在式,而非未來式,而且改變愈來愈快,要時時刻刻都願意重新學習新的技能。

值得高興的是,幫助人們終身學習的工具與機會也愈來愈多了。

但有趣的是,報告特別提到,這要從老師們做起,在學校就以身作則,而非空口要學生未來怎麼做。因為人們總因忙碌無法抽身另外學習,但現在有許多「微學程」的短期課程,或是一個模組一個模組地慢慢學習,不需要拘泥於舊的學習概念,以為得花很多時間去念新學位。

在英國的 Teach2030 計劃,就這樣讓老師們也能先落實、並從終身學習中受益,而且現在已經拓展到超過40個國家、上萬名老師,光是在2020年就有一半是來自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
二、教學現場的挑戰和未來:3個教學新趨勢

除了普遍大眾都關注的教育新未來,Google 也釋出了第二份報告,深入探討教育現場有關教與學的挑戰和未來。

1、個人化的教與學更便利

人工智慧的進展加上能夠適應使用者需求的科技與教育內容,使得校園內外的學習都愈來愈能提供符合個人需求的內容與體驗。在校園內,老師們若分身乏術,也可以多運用科技工具給予學生合適難度與學習方法的輔導。這在特殊教育以及在某些領域特別需要輔導或資優的學生身上,有更大的彈性與輔助,讓老師因材施教。

2、重新想像、設計學習的內容

同樣因為教育科技的普及,有了更多可以變換的資源,讓老師在設計教案、教學活動時,整合出更有效、有趣、豐富的學習方式。例如,運用虛擬實境、擴增實境讓學生跳脫書本的文字描述,得以身歷其境地探索與感受,甚至在教室裡就可以模擬校外教學;用遊戲與闖關的學習,也能讓學習變得更生動,讓學生更投入、更起勁。

3、老師從「知識守門人」到「學習設計者」

過去,老師扮演的是「知識的守門人」。但隨著教育場景的變化,老師的角色更像是「學習的設計者」(choreographers of learning),這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從相對被動、單向與靜態的傳授,變成了主動、設計的創作人士;創作、設計的對象,也從過去的對整班宣達即可,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還要能夠啟發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合作。
三、教育與學習生態系的轉變:改善學習環境、制度的3建議

Google for Education 跟 Canvas8 也透過深入探索二十多個國家,在第三份報告中,帶領我們看見各國主動創造或被動成形的教改,及對教育體系及周遭人事物的衝擊。

1、 改善校園學習環境、更新數位基礎設施

校園裡的採購與設備更新常受制於官僚與制度。但不可諱言地,無論是時代演進還是疫情裡的經驗,許多學校都需要更新數位基礎設施,並且將科技設備與教學、現行實體空間進一步整合。這不只是為了輔助或增進現在的學習,也讓學生提早體認數位與學習合一的未來工作與生活。值得開心的是,許多民間企業或非營利組織都提供了這方面的公益計劃,幫助學校或有需要的學生強化科技設備。

2、教育工作者要擁抱數據力

無論是學生的學習狀況、個人背景、學習進展、行為,都可以進一步分析,產出幫助學生成長的策略。但這需要教職員具有認識資訊與處理資訊、衍伸成洞察、並願意採取改善行動的能力。這也會讓教育工作者和學校為學生和社群都創造更大的影響力。目前,這方面的工具愈來愈普及、容易學習與運用,無論是行政系統、教學與溝通系統都有許多動、靜態的紀錄得以分析,但就需要教育界能夠擁抱這股數據力。

3、 重新衡量學生的學習進展

社會發展愈來愈多元,但多數的學校受制於有限的方式來衡量學生的程度與成果。各界都在發想要用更多不同的方式來追蹤學生的學習概況,以及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有助於個人化的學習,幫助每個學生窮盡與實踐他們的潛能。
此外,許多國家也在探索更快、更公平、更有效的方式來衡量學生的能力,包括升學的方式與管道,像是揚棄標準化的考試內容,更重視學生自發性的學習軌跡與進步模式,從中看出學生的特質與能力。

文章選自: Google最新研究:未來教育9大趨勢重點為何?該做什麼準備?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