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最新消息
3
掌控時間才是最好的禮物!4
https://www.52100.com.tw/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前幾天和一群媽媽朋友聚餐,一位媽媽笑著說:「我其實不是很會當媽媽,但每天還是硬著頭皮演出『好媽媽』的樣子。」   那句話像打開了壓力閥,其他媽媽們也紛紛點頭苦笑。 我們努力讓孩子快樂、讓自己情緒穩定、讓家庭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卻總覺得「好像還不夠好」。   這份自我懷疑,說穿了,是一種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乖文化」在作祟。   在家庭、在學校、在職場,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乖──聽話、懂事、不惹事──而成為媽媽後,「乖」變成另一種樣貌的壓力:妳要溫柔但堅強,隨和但能幹,不可以生氣,也不能太自我。     乖,是我們無形的監牢 這些年在教育現場與親子講座中,常聽到家長說:「我家小孩很乖。」 但仔細一問,乖是什麼?是會唸書、聽話、不頂嘴?還是不吵不鬧、不造成麻煩?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乖」其實代表的是——要照著大人期待的樣子活。 久而久之,不只孩子,連我們大人也被這種期待綁架,變成「要做對的事」的機器,不容許出錯,也不敢表現脆弱。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長大了、成為父母,心中還是有個聲音在問: 「我這樣夠不夠好?」 「我是不是還不夠努力?」 這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活在一個需要你一直乖下去的社會。     父母卡在矛盾裡,孩子也跟著窒息 社會學者藍佩嘉指出,現代教養的困境可以歸納為四大矛盾,讓我們既想改變,又不敢放手:   1️⃣ 想擺脫上一代,卻又不得不依賴他們   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時常常告訴自己:「我不要像我爸媽那樣對我孩子。」但真正開始帶小孩後,卻常常發現自己一轉身,就複製了爸媽那一套。 尤其是在需要長輩幫忙接送、照顧時,更容易陷入「口頭反對,但實際依賴」的窘境。上一代的價值觀不一定錯,但衝突就在於我們無法完全照搬,也無法全然放下。   2️⃣ 想孩子快樂,卻怕他跟不上進度   我們希望孩子在愛與自由中長大,不要再被逼著補習、比名次、學才藝。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了兩種語言、三種樂器,還拿全校前五名時,心裡又開始擔心:「我是不是害孩子輸在起跑點?」   這種矛盾在中產家庭中尤為明顯。因為越有資源的家庭,越能看見不同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也越知道社會競爭的現實殘酷。孩子的快樂,常常被大人焦慮地算進了升學策略裡。   3️⃣ 付出越多,越感覺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個讓家長背負所有的社會──孩子功課不好,是不是家長沒管?情緒不穩,是不是家長太常生氣? 家長不是做得不夠,而是被社會放在「必須無懈可擊」的位置。   4️⃣ 爸爸想參與,卻被結構推開   許多爸爸不是不想陪伴,而是現實讓他們難以踏入育兒場域——工時長、壓力大、社會從一開始就沒真的讓爸爸進來育兒的空間。 而媽媽,只好默默撿起所有遺漏的責任。       怎麼教孩子,其實也藏著我們怎麼對待自己   想教出快樂、健康、有自信的孩子,首先得從我們自己開始練習做這幾件事:   ✅ 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家長,才能教出不害怕失敗的孩子。 ✅ 表達情緒也沒關係:家長不是聖人,情緒穩定不是「永遠沒脾氣」,而是願意覺察與修復。 ✅ 多說孩子做得對的事:比起一味糾正,肯定孩子努力過的每一步,才能累積他做決定的勇氣。 ✅ 關注孩子的內在,而非表現:不是考幾分,而是他有沒有投入、享受學習的過程。 ✅ 做榜樣,而不是完美人設:你真誠面對生活的樣子,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最後,記得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每個爸媽—— 孩子不需要我們做到100分,他們只需要一個願意愛、願意學習、願意一起變好的父母。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不是家長不夠好,是這個社會太會要——當我們活成別人眼中的「乖」》 2025-04-16 2026-04-16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 701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00-5號5樓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4-16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52100.com.tw/hot_513469.html

海涵一對一教育學習中心,預約家教試聽、數位學習體驗 請來電:0907-710-800。

想像一下,你帶著孩子出門旅行,路途遙遠又無聊,孩子問你:「我可以用手機嗎?」為了讓旅程輕鬆點,你答應了。結果回家後你發現,孩子們開始對手機黏著不放,每天都在螢幕前消磨時間。

這是一位母親的真實經歷。她發現,如果不採取行動,科技將取代她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然而,這位母親選擇了另一種方式:不是強制規定使用時間,而是透過全家討論,讓孩子理解什麼才是生活中的重點。

讓孩子參與,建立共識

這位媽媽召集全家,一起討論了這個問題。全家人一起定義了哪些事情是重要的,並決定只有在準備好要出門、完成重要事項後,才能使用數位裝置。

這樣的討論賦予孩子一個重要訊息:時間是他們自己的,但要學會合理規劃與分配。這樣做不僅減少了衝突,也讓孩子們開始有意識地安排自己的行程。

時間分割,讓玩樂與學習並存

時間分割是一個有趣又實用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天中的不同時間劃分為固定的區塊,分別用來完成不同的任務,像是學習、運動、家務,甚至玩遊戲。

當孩子們知道自己總有時間可以玩自己喜歡的遊戲時,他們會更加配合地完成該做的事。畢竟,沒有人想要一直被催促著做功課或家務,但如果知道做完這些事後就能享受自由時光,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害怕失敗,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家長害怕孩子失敗,因此往往會控制孩子的行為,試圖避免他們犯錯。然而,這位媽媽給我們的啟發是,與其害怕失敗,不如把失敗當作學習的一部分。

當孩子因為未完成作業而受到學校批評,或者因為熬夜玩遊戲而感到疲倦時,這些經驗會比父母的嘮叨更有說服力。

「我們都是一邊做一邊找答案。」這位嬤嬤希望孩子能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問自己:「這樣的行為對我有幫助嗎?我為此感到自豪嗎?」

與孩子共同制定價值行事曆

另一個關鍵做法是,與孩子一起制定符合家庭價值觀的行事曆。透過每週的檢視與調整,他們可以逐漸掌握自己的時間。

例如,他們會在行事曆中標記出必須的休息時間,確保有足夠的睡眠、運動與家庭相處時光。而孩子則能在此基礎上安排自己的娛樂時間。

這樣的方式既讓孩子有自主權,也讓家長不必再因為使用手機或遊戲時間而與孩子衝突,反而能夠用更正向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建立人際關係,找回自由玩樂

當孩子過度依賴數位裝置時,往往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缺少有趣的替代方案。因此,這位母親特別重視孩子的線下社交活動。

她與其他家長合作,安排固定的聚會時間,讓孩子們能夠在線下建立友誼,並滿足他們歸屬感的需求。

研究顯示,自由玩樂對於孩子的專注力與社交能力發展至關重要。這種沒有壓力、無須指導的玩樂時間,讓孩子能真正放鬆,並從中獲得成長。

賦權孩子,成就未來

最終,這位母親透過一系列正向且尊重孩子的方式,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並建立與家人之間的信任與共識。

這樣的教育方式值得每位家長借鏡。當我們願意賦權給孩子,讓他們擁有自主權時,便是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