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和一群媽媽朋友聚餐,一位媽媽笑著說:「我其實不是很會當媽媽,但每天還是硬著頭皮演出『好媽媽』的樣子。」
那句話像打開了壓力閥,其他媽媽們也紛紛點頭苦笑。
我們努力讓孩子快樂、讓自己情緒穩定、讓家庭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卻總覺得「好像還不夠好」。
這份自我懷疑,說穿了,是一種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乖文化」在作祟。
在家庭、在學校、在職場,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乖──聽話、懂事、不惹事──而成為媽媽後,「乖」變成另一種樣貌的壓力:妳要溫柔但堅強,隨和但能幹,不可以生氣,也不能太自我。
乖,是我們無形的監牢
這些年在教育現場與親子講座中,常聽到家長說:「我家小孩很乖。」
但仔細一問,乖是什麼?是會唸書、聽話、不頂嘴?還是不吵不鬧、不造成麻煩?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乖」其實代表的是——要照著大人期待的樣子活。
久而久之,不只孩子,連我們大人也被這種期待綁架,變成「要做對的事」的機器,不容許出錯,也不敢表現脆弱。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長大了、成為父母,心中還是有個聲音在問:
「我這樣夠不夠好?」
「我是不是還不夠努力?」
這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活在一個需要你一直乖下去的社會。
父母卡在矛盾裡,孩子也跟著窒息
社會學者藍佩嘉指出,現代教養的困境可以歸納為四大矛盾,讓我們既想改變,又不敢放手:
1️⃣ 想擺脫上一代,卻又不得不依賴他們
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時常常告訴自己:「我不要像我爸媽那樣對我孩子。」但真正開始帶小孩後,卻常常發現自己一轉身,就複製了爸媽那一套。
尤其是在需要長輩幫忙接送、照顧時,更容易陷入「口頭反對,但實際依賴」的窘境。上一代的價值觀不一定錯,但衝突就在於我們無法完全照搬,也無法全然放下。
2️⃣ 想孩子快樂,卻怕他跟不上進度
我們希望孩子在愛與自由中長大,不要再被逼著補習、比名次、學才藝。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了兩種語言、三種樂器,還拿全校前五名時,心裡又開始擔心:「我是不是害孩子輸在起跑點?」
這種矛盾在中產家庭中尤為明顯。因為越有資源的家庭,越能看見不同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也越知道社會競爭的現實殘酷。孩子的快樂,常常被大人焦慮地算進了升學策略裡。
3️⃣ 付出越多,越感覺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個讓家長背負所有的社會──孩子功課不好,是不是家長沒管?情緒不穩,是不是家長太常生氣?
家長不是做得不夠,而是被社會放在「必須無懈可擊」的位置。
4️⃣ 爸爸想參與,卻被結構推開
許多爸爸不是不想陪伴,而是現實讓他們難以踏入育兒場域——工時長、壓力大、社會從一開始就沒真的讓爸爸進來育兒的空間。
而媽媽,只好默默撿起所有遺漏的責任。
怎麼教孩子,其實也藏著我們怎麼對待自己
想教出快樂、健康、有自信的孩子,首先得從我們自己開始練習做這幾件事:
✅ 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家長,才能教出不害怕失敗的孩子。
✅ 表達情緒也沒關係:家長不是聖人,情緒穩定不是「永遠沒脾氣」,而是願意覺察與修復。
✅ 多說孩子做得對的事:比起一味糾正,肯定孩子努力過的每一步,才能累積他做決定的勇氣。
✅ 關注孩子的內在,而非表現:不是考幾分,而是他有沒有投入、享受學習的過程。
✅ 做榜樣,而不是完美人設:你真誠面對生活的樣子,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最後,記得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每個爸媽——
孩子不需要我們做到100分,他們只需要一個願意愛、願意學習、願意一起變好的父母。